广州大学200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广州大学
2007年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 博士 )
广州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中国 • 广州
http: // www.gzhu.edu.cn
学 校 概 况
广州大学是经教育部批准,于2000年由广州师范学院、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原广州大学和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高校合并组建而成的综合性大学,实行广东省与广州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927年。学校于198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学校现有22个学院,62个本科专业,42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九大学科门类,在校本科生19623人,在校研究生506人。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市级重点(扶持)学科12个。省市名牌专业11个;省市精品课程10门。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28人。其中,教授等正高职称人员180人,副教授537人,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4.5%;具有博士学位者186人,具有硕士学位者589人,博士、硕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8.3%。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员1人,国家级高校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1人。
学校目前拥有一批科学研究基础扎实、学术水平较高的科研团队,其中尤以应用数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等学科最具优势和特色。近5年来,学校获国家级科技奖项、省部级奖76项,发表学术论文5379 篇,被SCI、EI、ISTP收录449篇,出版专著138部。正在承担各级科研项目1090项,研究经费达8435.9万元。
学校于2005年整体迁入广州大学城新校园,新校园占地总面积为1975亩,建筑总面积71万平方米,总投入20.6亿元。图书馆藏书196万册,电子图书30万种,拥有《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文科技期刊文摘数据库》、《外文科技期刊文摘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大型数据库和由200多台终端组成的多媒体专用查询系统,长期订购中外文报刊3200多种。
学校实行多元化办学,已办成纺织服装学院、科技贸易技术学院、城建学院、市政技术学院等4个校外二级学院和广州大学松田学院、华软软件学院2个独立学院。学校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英国、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瑞典、瑞典、台湾、香港、澳门等5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学和文化学术团体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基于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我校在发展战略规划中提出了“立足广州,面向广东,辐射海内外,服务社会;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构建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培养知识面宽,基础厚实,创新意识和适应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人才;经过不懈努力,把我校逐步建设成为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若干学科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总体奋斗目标。
所设奖贷学金项目: 1.国家奖学金
2.优秀研究生奖励:每学年评选一次。
3.优秀研究生干部奖励:每学年评选一次。
4.发表论文奖:每学年评选一次。
5.国家助学贷款:我校实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经济困难学生可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
6.勤工助学补助金:我校每年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广州大学2007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热烈欢迎报考广州大学2007级博士研究生!
一、报考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德良好;
(2)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获得学士学位六年以上(含六年,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规定的体检标准;
(4)报考国
(5)有两名与报考学科有
(6)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必须①已取得中级及其以上专业技术职称②修完六门以上相近专业硕士课程③已在报考学科、专业或相近研究领域的全国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以上学术论文(第一或第二作者),或已获得省、部级以上与报考学科相关的科研成果奖励;
二、报考手续:
⑴网上报名:网上报名时间为
⑵考生报名前应仔细核对本人是否符合报考条件,报考资格审查将在复试阶段进行,凡不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将不予录取,相关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⑶提交材料:考生须于
①报考博士登记表、准考证(填好考试科目),需在指定处贴好相片;
②两名本学科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职称的专家推荐书;
③硕士生课程学习成绩单、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④硕士学位证书复印件或证明书(应届毕业生必须在录取前补交);
⑤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体格检查表。
同等学力考生需提交上述①②⑤项材料、学士学位证书复印件、近3年在全国核心刊物公开发表的与所报考专业相关学术论文(附刊载刊物原件及复印件,验证后退回原件)。
⑷凡以假证明、假学历以及其它不真实材料报考的考生,取消报考资格和录取资格。
三、考试:
考试方式:考试分初试和复试。
1、初试:
时间:
地点:广州大学(详细地点以准考证上通知的地点为准)
初试科目:外国语、二门业务课。初试一律采用笔试,各科考试时间均为三小时。同等学力考生须加试两门硕士阶段专业基础课。
2、复试:
时间:2007年4月中旬。
复试方式:口试、笔试或两者相兼的方式进行差额复试。主要考查学生专业素质,研究能力、外语水平、创新能力。
四、录取:
根据考生初试成绩、复试成绩、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状况等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定向、委托培养、自筹经
五、学制: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6年。
六、学习期间的待遇:
按教育部及财政部有关规定。
七、其它
1、硕博连读考生按我校有关文件执行。
2、招生人数以教育部2007年1月-2月批准的招生人数为准。
注:1、办公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广州大学行政A-319
2、邮政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广州大学研招办。邮编:510006
3、网址:http://vhost.gzhu.edu.cn/yjs/test/index.
广州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06年6月
单位代码:11078 地址: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邮编:510006
单位:广州大学 电话:020-39366238
学科、专业名称代码及研究方向代码、名称 |
指导教师 |
招生人数 |
考试科目 |
备注 |
070104 应用数学 |
|
|
|
|
01.微分方程的理论及应用 |
庾建设等 |
8 |
①001英语 ②211泛函分析(一) ③311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论或312差分方程理论任选一门 |
|
02. 数学机械化的研究与应用 |
张景中等 |
|
①001英语 ②212高等代数 ③313数学机械初步 |
(方向02)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生加试科目: 专业课一:离散数学 专业课二:奥林匹克数学 |
03. 密码学的数学理论 |
裴定一等 |
|
①001英语 ②213有限域 ③314密码学 |
|
04. 应用泛函分析 |
曹广福等 |
|
①001英语 ②214泛函分析(二) ③315Banach代数 |
|
081405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
|
8 |
|
|
01.结构减震控制理论与技术 |
周福霖等 |
|
①001英语或002日语 ②215结构动力学 ③316地震工程学或317弹塑性力学(弹性力学占70%,塑性力学占30%)。任选一门。 |
|
02. 工程抗震与工程振动 |
周 云等 |
|
同上 |
|
03. 灾害防治理论与技术 |
浣 石等 |
|
同上 |
|
广州大学参考书目 | |
学科、专业名称 |
参考书 |
应用数学 01方向 |
1、《实变函数论与泛函分析》,(第二版)下册,夏道行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年。 2、《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张芷芬等著,科学出版社,1985年,1998年再版。 3、《An Introduction to Difference Equations》,S. N. Elaydi, Second Edition, Springer, 1999年。 |
应用数学 02方向 |
1、《高等代数》,(修订版), 北京大学数学系几何与代数教研室代数小组编,高等教育出版,1988年。 2、《机械化数学引论》,石赫,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 同等学力和跨学科考生加试科目: 1、《离散数学》,左孝凌等编著,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1982年。 2、《奥林匹克数学教程》,朱华伟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 |
应用数学 03方向 |
1、《Finite Fields, Addison-Wesley》,R.Lidl and H. Niederreiter, 1983年。(第 1,2,3,4,8 章). 2、《密码学导引》,冯登国,裴定一: 科学出版社, 1999年。 |
应用数学 04方向 |
专业课一:《Functional Analysis》,W.Rudin,Springer-Verlag 专业课二:《Banach algebraic technique in operator theory》,R.G.Douglas, Springer-Verlag |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
1、R.W. 克拉夫, J.彭津著,王光远译,《结构动力学》,科学出版社,1982年。 2、刘晶波,杜修力主编,《结构动力学》,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3、胡聿贤著,《地震工程学(第二版)》,地震出版社,2006年。 4、沈聚敏,周锡元等编著,《抗震工程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 5、徐芝伦编,《弹性力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6、徐秉业等,《塑性理论简明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1981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