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浙江省 院校隶属:浙江省

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 中国史
专业介绍:

      

060200中国史

 

一、主要研究内容与特色亮点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点设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专门史个研究方向。

目前本硕士点一级学科招生。拥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温州市首批十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温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学科研究平台。现有教授9人,副教授6人,其中有博士学位11

研究方向主要有中国古代文献、儒学传统的近代转礼制文化、口述历史、华人华侨、民俗历史学、温州地方史和史学理论等。多年来,本一级学科全体导师潜心学术研究,拓展研究领域,取得较为丰厚的学术成果,特别是在温州地方史研究和服务地方社会方面形成显著特色赢得良好社会声誉。多位导师主持多项有关温州历史文化研究的大项目,在地方社会凸显了本学科的学术形象和较高学术地位。近年来,无论在科研成果、人才培养,还是社会服务方面,都在浙江省乃至国内同行界确立应有的地位,产生相当的美誉度。近五年以来,本学位点在权威刊物发表论文6篇,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各10 项,横向课题经费 200 万元。其中陈安金教授的叶适与永嘉学派研究、刘建国教授的浙南农会和温州地方史研究、王兴文教授的科技经济史和温州海洋文化研究、郑春生教授的欧美学生运动和温州史学家群体研究、杨祥银教授的口述史研究、黄涛教授的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李俊芳教授的古代礼制文化研究与温州历史上第一位宰相陈宜中研究、孙邦金教授的晚清温州儒家文化与地方社会研究、吴龙灿副教授的历史文献学研究、邱志诚副教授的宋史、农学史和身体史研究、陈勇唐云冠副教授中西文化交流研究等都是既有研究特色、又有丰厚成果的研究方向,在学界有较好的声誉和较高的知名度。

硕士点培养的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高,考上博士研究生多,就业率高,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二、硕士点负责人

刘建国,男,1965年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市。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到温州师范学院任教。1992-199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进修。现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史一级学科和历史学科教学论硕士点负责人,温州市首批十大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温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校重点专业历史学专业建设主持人。担任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姓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浙江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温州市历史学会会长,温州中共党史学会、温州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主要承担《中国现代史》《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介绍》等课的教学与研究任务。已出版近代温州农会研究《红军挺进师在泰顺》《景德寺钟声——温州和平解放纪实》《鹤盛镇志》等多部著作,在《哲学研究》《史学理论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历史教学》《炎黄春秋》《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浙江学刊》《中州学刊》《江汉论坛》《国外社会科学》等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先后主持多项省厅级课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俄国民粹主义和它在20世纪的影响》的研究工作。《论俄国民粹主义的文化观》2006年获浙江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民粹主义研究》系列论文2012年获温州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两次获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等奖。曾连续四次被评为学校“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多次荣获浙江省高校工会青年教职工工作先进个人,温州市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工会积极分子,温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哲学社会科学科普周先进个人,温州师范学院和温州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温州大学首届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等荣誉称号。

 

三、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1.陈安金

陈安金, 1965年3月出生,浙江乐清人,毕业于浙江大学哲学系,哲学博士,温州大学图书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中国阳明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哲学学会副会长、温州市叶适与永嘉学派研究会会长、浙江省首批重点创新团队带头人、温州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温州大学首位浙江省"五个一批"理论人才。第八、九、十届温州市政协委员,温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区域思想文化史等。已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宋温州区域文化崛起的考察——以永嘉学派为中心》、《儒学传统的近代转化研究》;现主持重要在研项目: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项目——《文化视野下的世界温州人研究》。

已发表(出版)了五十余篇(部)学术论文(著),其中十几篇文章在国家一级期刊发表,特别是研究宋学的六篇学术论文在国家权威期刊《哲学研究》发表,代表了国内外目前该领域研究成果的先进水平。三次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郑春生

郑春生,男,1969年生,安徽歙县人,历史学博士,教授,欧美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人文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1992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分配到温州师范学院政教系工作。1998年晋升讲师。1999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世界史硕士学位。2003年晋升副教授。2004-2008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并获得专门史(西方现代政治思想史)博士学位。2009年晋升教授。主讲《世界近代史》《法国史专题研究》《西方思想史》《西方文化史》《西方旅游文化》《地方史专题研究》等,多次获得校级优秀班主任、兼职辅导员、优秀教师、“三育人”先进个人,市教育工会优秀工会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是温州大学教学名师。

主要从事世界史和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对中学历史教学和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有比较丰富的指导经验。主持完成省市规划课题有:《1960年代美国大学危机的历史学解读》《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二十世纪温籍历史学家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教育观念的变迁》《西方人眼中的温州人形象变迁》《公共文化空间视域中的温州戏台变迁研究》《温州市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变迁(1949-2018)》等;已在《世界历史》《社会科学战线》《史学集刊》《历史教学问题》《浙江学刊》等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了《拯救与批判: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繁荣与危机:1960年代美国大学研究》等学术专著。科研成果曾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浙江省社科联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3.王兴文

王兴文(1964— ),男,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硕士生导师,温州大学孙诒让研究所所长。多年来,主要从事中国科技经济史和温州历史文化研究,在《中国史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清华大学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撰写出版《简明中国科学技术通史》《宋代科技文献》《苏颂评传》《苏颂遗文研究》《王十朋系年要论与时事要录》、《图说中国文化·科技卷》《图说世界文化·科技卷》《苏颂与<魏公谭训>研究》《孙诒让与温州教育近代化》《温州盐业经济史》等学术著作10余部,主编《温州状元》《温瑞塘河历史变迁与“五水共治”》《鹤盛镇志》《浙江通志﹒雁荡山卷》等温州地方历史文化书籍。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苏颂学术研究会副会长,温州王十朋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温州市历史学会副会长等。

 

4.李俊芳

李俊芳,男,1969年生,吉林省通榆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吉林大学历史学硕士、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研究人员,日本大阪市立大学访问学者,曾先后供职于长春市第39中学,长春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现任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在《中国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法制史研究》(台北)《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部分篇章被《高校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近年出版专著《晋朝法制研究》(人民出版社)《汉代皇帝施政礼仪研究》(中华书局)。主持完成国家社科一项。

 

5.杨祥银

杨祥银,1979年出生,浙江瑞安人,香港中文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任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瓯江特聘教授D类),硕士生导师,兼任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学术集刊《口述史研究》主编,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入选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浙江省首批“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温州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温州市青年拔尖人才与温州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主要从事口述史学与中国近代医疗史研究,著有《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美国现代口述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与《殖民权力与医疗空间:香港东华三院中西医服务变迁(1894—1941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等4部专著。此外,在《历史研究》与《人民日报》(理论版)等刊物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有6篇论文被权威刊物《新华文摘》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另有11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在科研项目方面,目前已完成和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与横向科研课题等30余项。在科研奖励方面,曾多次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次)与温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

主要学术兼职: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与浙江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等等。

 

6.  

黄涛,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民俗学博士。中国史一级学科民俗学与历史文化二级学科硕士点负责人。温州大学社会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民俗、传统节日、民间文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曾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任教20余年,2008年引进到温州大学。主要学术兼职:河北大学外聘博导,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分会副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节日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 浙江省民俗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曾获中国文联“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一等奖,三次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7.吴龙灿

吴龙灿,1969年生于浙江省永嘉县,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芝加哥大学访问学者,中华孔子学会蜀学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历史文献学、蜀学、伦理学、政治哲学和海外儒学等。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巴蜀全书》编纂”子项目“《扬雄全集》编纂”、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扬雄《太玄》集释与诠释史研究”、省社科规划项目“廖平新经学研究”等课题,已出版专著三部,发表学术期论文二十余篇。获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四川省政府奖多次。《中国道路与儒家理想社会》一文荣获2014年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院、光明日报联合主办的纪念习近平视察曲阜一周年、学习“四个讲清楚”征文活动一等奖。

 

8.陈勇

陈勇,1981年11月出生,湖北钟祥人。2004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同年9月免试推荐进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得学校五年制硕博连读资格,2009年博士毕业,同年进入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工作。2012年2月进入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学习。2013年通过意大利语等级水平考试,等级B2。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浙江省地方合作项目资助,前往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访学。2017年12月至2018年7月,受“温州大学意大利分校”委派,前往意大利锡耶纳大学阿雷佐分校工作。科研工作方面,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一项,教育部项目一项,浙江省社科项目一项,上海市冷眼绝学项目意向,在《世界历史》《武汉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数十篇,现主要从事中世纪晚期及近代早期欧洲银行业、意大利文艺复兴等方向的研究。教学方面,讲授课程包括“世界古代史”、“世界文明史”、“佛罗伦萨史”、“意大利语”、“西方史学史”等。

 

9.孙邦金

孙邦金(1978-),男,汉族,安徽定远人,哲学博士,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兼任温州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浙江省儒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是明清近代哲学与文化。先后开设中国哲学史、老庄哲学、四书导读、当代西方哲学思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与人生等课程。  

现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1)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清代中期儒学的转型与流变》(12CZX031)1项,(2)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清代中期儒学传统的自我转化与突破研究》(12YJC720028)1项,(3)《温州近代思想史研究》,《温州通史》专题史研究项目(2011-2014)1项,并主持完成(4)浙江省社科联课题、温州市文化工程课题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多项科研项目,主要有(5)国家社科基金2010年项目《儒学传统的近代转化研究——以晚清温州知识社群为中心》(10CZX041,已结题)和(6)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05JJD770016,已结题)等多项科研项目。  

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要有:(1)论文《儒家乐教与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 中国艺术精神>读后》,载《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2)译文《古代中国的自然观念与宇宙论》,载《二十一世纪》(香港),2004年8月号。(3)论文《论周易的隐逸思想》,载《周易研究》,2006年第2期。(4)书评《世俗的兴起 神圣的衰落》,载《读书》,2007年第2期。(5)论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哲学思想》,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6期。(6)论文《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现象学分析》,载山东大学《节日研究》第1辑,2010年6月。(8)论文《当代中国政治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4期。(9)论文《赵翼的历史哲学及其对乾嘉学风的影响》,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版2012年第1期。(10)论文《惠栋的学术思想及其乾嘉学风的多重影响》,载《船山学刊》201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2年11期全文转载。(11)论文《论孙诒让的礼学研究与中西政治文化观》(第二作者),载《哲学研究》2012年第9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5期论点摘编。(12)论文《论儒家的礼物观》,载《哲学研究》2013年第10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4年第4期转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2013年第12期全文转载。(13)论文《乾嘉易学与道论形上学之建构》,载《周易研究》2013年第6期。(14)论文《明清时期的护生观念与动物保护实践》,载《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4期。(15)论文《中国哲学的求通意识与建构世界哲学的通论派》,载《哲学分析》2014年第4期。  

  

窗体底端

10.邱志诚

邱志诚,副教授。2012年于首都师范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并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博士毕业生。同年到温州大学人文学院任职。研究方向为宋史、农学史、西夏学及黑水城文献,以“鉴古鉴今、诚心诚道”自励。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基金规划项目各一项。已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有《错开的花:反观宋代相权与皇权研究及其论争》(《海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写在身体上的宋政权成立宣言——折杖法新论》(《唐宋历史评论》第4辑)、《宋代文身新探:市民文化审美观照下的身体再塑》(《宋史研究论丛》第19辑)、《梅尧臣诗中的审丑意识——兼论宋诗以俗为雅风格的形成》(《中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才兼文武:宋初能吏何亮考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7年第3期)、《宋代农书的时空分布及其传播方式》(《自然科学史研究》2011年第1期)、《宋代农书考论》(《中国农史》2010年第3期)、《黑水城M1·1296、M1·1298号文书的缀合、考释及相关问题研究》(《文献》2012年第4期)、《黑水城文书中发现又一版本的<千金要方>——新刊中国藏黑水城F14:W8号汉文文书考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等。出版专著《国家、身体、社会:宋代身体史研究》(科学出版社,2018年)。

 

11.唐运冠

唐运冠,男,1979,广西都人,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浙江大学历史学博士。2001毕业于吉林大学英语2007年进入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学习,获得文学硕士学位2010进入浙江大学世界史专业学习获得历史博士学位20143进入浙江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后流动站。20166月进入温州大学人文学院作。要研究世纪至近代法国的社会文化史游戏史。讲授课程有《中西文化交流史》法国史》、《西方文化史》。

主持的科研项目:(1)主201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游戏与法国近代社交研究”(15YJC770030)。(2)主2018年度浙江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场域理论视阈下的法国近代游戏研究18NDJC125YB)。

译著:(1)《牲人祭:近代早期欧洲的犹太人想象》,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112)《西方女性史》卷三“文艺复兴至启蒙运动”(在译)。

论文:(1)《“文明化”视野下16-18世纪法国拉伯雷阅读史浅析——兼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02期。(2)《法国中世纪至近代早期的游戏伦理》,《世界历史》201901期。(3)《法国中世纪晚期的狂欢文化研究》,《史学月刊》,20170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7转载。(4)《西欧中世纪骑士比武的兴衰》,《世界历史》,201601期。(5)《1549-1562:一个诺曼底庄园主的游戏世界——兼论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史学月刊》201309期,“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历史)”2013年第12期全文。(6)《节庆游戏与“共同体”生活——法国中世纪的愚人节研究》,《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05期。(7)《从个人娱乐到宫廷仪式:十七至十八世纪法国国王和王后的游戏》,《紫禁城》,201402期(译介)。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