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介绍
专业名称: | 信息与通信工程 |
专业介绍: |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 学科面向本领域国际前沿,紧密结合国家/国防科技发展需求,注重基础研究、先导创新与应用研究的相互支撑与驱动,重点围绕面向未来通信需求的新型通信通信网络理论与技术,可靠高效的信息传输理论与系统,高性能的多媒体信息理论,多场景下的通信计算融合,人工智能及现代通信等方向开展研究,军民融合,侧重国防特色。着力解决我国面向各类需求的信息分发体系架构中涉及的精准、高效、可靠、安全、抗毁等共性基础问题与关键技术瓶颈。
学科方向: 1. 新型通信网络理论与技术 新型通信网络呈现宽带化、异构性、超密集和自动化等特点,以多层蜂窝结构、多跳传输和多域认知为基础,探索能够使网络容量比第四/五代移动通信系统(4/5G)网络容量高出1000倍的组网、多址和传输的理论与技术。重点涵盖未来宽带通信网络、新一代认知自组织网络和空间信息网络。探索如何对多维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管控,将资源管控从单维度拓展到多维度、从独立网络拓展到异构多网络、从中小规模拓展到大规模,实现对网络的自配置、自管理、自优化,使网络资源的布设和管控能够适应大容量业务流的需求,明确新一代认知自组织特性和机理。探索未来空间信息网络的架构、资源管控的理论和方法、动态重构的理论和方法,以提升未来空间信息网络的服务能力。 2. 信息传输理论与系统 信息传输理论与系统是以信息获取、信息传输与交换、信息网络、信息处理及信息控制等为主体的各类传输与信息系统,研究方向信息论,编码理论,通信传输理论与通信系统,多媒体通信理论与技术等。其中多媒体通信理论和技术是集视、音频信号的采集/生成、前处理、数字信号的压缩、解压缩、后处理以及数字信号的传输理论和技术于一体的理论体系。 3. 多媒体信息理论 多媒体是多种媒体的综合,一般包括文本,声音和图像等多种媒体形式。多媒体信息理论和技术集视、音频信号的采集/生成、前处理、数字信号的压缩、解压缩、后处理以及数字信号的传输理论和技术于一体,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中的重要方向之一,其中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部分属于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中信源编码方向。研究方向包括多媒体信息理论和技术集视、音频信号的采集/生成、前处理、数字信号的压缩、解压缩、后处理以及数字信号的传输理论和技术于一体、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部分、在轨智能处理和高效传输的理论体系。 4. 通信计算融合与场景应用 通信和计算的融合是未来网络发展趋势,体现在通信网络作为云计算与边缘计算的承载,计算支撑各种业务应用并影响通信网络的性能,典型的场景应用包括移动边缘计算,网联自动驾驶和区块链。研究移动边缘计算核心技术,包括智能边缘计算、移动边缘数据通信、移动边缘存储、移动边缘数据分析等。研究无人通勤车、移动基站与电动汽车的相互融合与协作区块链技术通过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领域,有效的促进政府部门、金融行业、教育行业及相关信息产业(如工业互联网、数字金融等)管理机制和运行方式的改变,降低运营成本,为后续两化融合和产业升级奠定基础。 5. 人工智能及现代通信 人工智能及现代通信利用人工智能将通信系统中的处理资源、传输网络资源和频谱资源共享,从而在网络优化、网络节能、跨层服务优化、定制移动性管理、用户调度和物理层优化等方面实现“智能化”,最终解决海量连接、大数据流量、多业务需求和复杂通信场景问题时面临的低复杂度和低时延问题。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与通信融合、光通信、量子通信研究等,具体涉及先进机器学习与统计建模新理论研究,开发原创性新深度网络模型,基于新型深度模型的情报分析研究,基于先进感知技术的智能信息处理方法研究,智能电子对抗理论研究,研究新型干扰与抗干扰理论方法。 6.信号与信息处理 信号与信息处理所属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2017年入选为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该学科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和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青年女科学家1人,教授29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25人。本学科依托“雷达信号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新体制雷达技术、高分辨对地观测和预警探测技术、先进雷达信号与信息处理基础理论等方向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原创性成果。研究方向主要有:自适应信号处理、雷达信号处理、信号检测与估值、阵列信号处理、雷达目标检测与跟踪、雷达成像与目标识别等。主干课程:随机过程、矩阵论、数字信号处理、阵列信号处理、自适应信号处理、现代雷达信号处理、现代信号处理、数字图象处理。该专业的研究生主要在高等院校、中国航空航天、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子产业集团以其他国防重点单位、大中型国际通信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等单位就业,就业率达100%。 7.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 “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为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以及“光学工程”的交叉学科,该学科具有博士及硕士授予权。本学科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6人。西电的“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在综合研究光学、微波遥感的基础上,以微波遥感的研究与应用、微波与光学数据融合为特色,主要研究方向有:遥感信息理解与解译、先进遥感理论及技术、微波遥感干涉测绘技术与应用、微波遥感影像获取与应用等。主干课程:工程优化方法、矩阵论、数字信号处理、导航原理、数字图象处理、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图像处理与成像制导、光学传感与检测、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应用等。从“遥感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毕业的学生能够在城市、农业、水利、交通、军事、地质、环境、海洋等领域从事航空航天摄影测量、遥感系统和应用系统研制及系统集成的建设与开发以及有关空间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容易找到对口的工作,从而成为国家、国防工业特别是航空航天单位急需的优秀的专业人才,进而满足国家对遥感人才的迫切需要,为我国的航空航天和遥感事业贡献力量。 8.智能信息处理 智能信息处理学科是国家一流学科“信息与通信系统”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本学科通过研究和揭示自然智能的生成机理,设计并实现模拟自然智能机理的信息处理理论与方法,并应用于国民经济、国家安全、社会生活等各领域,一门涉及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以及控制科学的前沿交叉新兴学科。本学科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8人。本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网络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智能与模式识别、海量信息处理、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视觉、基于内容的信息检索、图像分析与图像识别、智能光电信息处理、网络信息安全、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空间智能信息处理、光电成像探测识别与跟踪等。主干课程:随机过程、矩阵论、算法设计技术与方法、非线性信号与图像处理、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神经网络基础与应用、计算智能、雷达图像处理与理解。该专业的毕业研究生主要在高等院校、中国航空航天、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子产业集团以其他国防重点单位、大中型国际通信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等单位就业,就业率达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