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地:浙江省 院校隶属:浙江省
院校特性: “双一流”建设高校

院系设置

院系设置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原为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早在建校之初便开设有国画课程,后经不断发展变更,直至如今的中国画学院。在九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有一大批杰出的中国画名家巨擘曾在我院工作和学习过,如黄宾虹、潘天寿、诸乐三、吴茀之、黄君璧、陈之佛、陆俨少、陆抑非、李苦禅、李可染、邓白、吴冠中等等。我院现有本、硕、博三个学历层次,面向全国招生,兼招留学生。现有中国画专业人物、山水、花鸟三个本科招生方向,硕、博研究生招生基于本科专业方向,依托院所制和科研项目进行招生。我院一贯秉承“传统出新”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方向为指引,以“承古融今,续脉拓疆”为学术导向,教学上在注重传统绘画技艺学习的同时,强调写生训练和深入生活,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再通过书法、篆刻、诗词等方面的辅助学习,全面提升人文修养。努力培养品学兼优,有一技之长、有发展潜质的中国画后备人才。我院通过打造“研究教学型”系部,全面提升我院师生的教、学、研、创水平,并在教学与科研的成果转化过程中,与时代发展相契合,弘扬主旋律,深入基层,服务社会。

 

师资概况:

目前学院共有教师30人,专业教师24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6人、讲师4人),行政6人。

 

学生人数:

共计521人,其中本科237人,硕士232人,博士52人。

 

中国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韩璐

中国画学院副院长:盛天晔

中国画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明桓

绘画艺术学院

  绘画艺术学院以“技艺与方法——大绘画时代绘画方法论的思考与重建”为核心研究方向,以“后印刷时代的版画艺术”与“城市化进程中的壁画研创”为重点研究方向,一方面努力继承和发展“国美之路”的优良传统,立足已有的历史积淀与学科优势,深度融合中国文化精神,持续坚持绘画艺术的理想和追求;另一方面,努力探究和洞察绘画艺术在图像媒体时代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以“重启绘画方法论的思考和建构”,“重构专业融通与内涵深化、多元拓展与本体增强相结合的教学框架”以及“重提开拓创新、国际视野的思想理念”的“三重方法”为主要路向,从油画、版画、壁画、综合绘画等多个角度展开当代绘画艺术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新探索,以构筑大绘画时代的绘画专业教学、创作与研究的新格局,为社会持续培养兼具有思想深度和创新意识的国际化绘画艺术专门人才。

  绘画艺术学院下设油画系、版画系、壁画系、综合绘画系。

  绘画艺术学院院长:何红舟

  绘画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方利民

  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孔国桥、邬大勇

 

 

  油画系

  油画系的前身,为中国美术学院建院之初的西画系。1954年,学院正式成立油画系。长期以来,油画系立足于全球境域中发展着的油画艺术传统,重视系统的基础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研究,重视油画与中国艺术精神的融通,重视基本技能与探索精神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致力于培养能够从事油画创作与相关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

  在今天,特别基于大绘画时代对于油画专业艺术教育、研究和创作的全新要求,油画系以“技艺与方法——大绘画时代绘画方法论的思考与重建”为核心研究方向,持续优化工作室教学,积极增强油画专业内涵建设和专业教学融通的改革,努力建构工作室、实验室、研究所的“三环”结构方案。同时,着眼于油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这一根本问题,从现实主义精神深化、中国精神融合、具象表现绘画等诸多角度,展开油画教学实践、研究创作的思想与方法建设。既关注绘画本体,又兼具国际视野,以探索油画艺术前沿发展的高点与亮点,持续引领大绘画背景下的油画教学、研究和创作实践。

  油画系实行工作室制教学,现设有历史与主题性绘画、新具象绘画、具象表现绘画、多维表现绘画及综合绘画五个专业教学工作室,以及油画专业技法与材料研究实验室。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23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9人。

  学生人数:28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06人,博士研究生15人。

  现任系主任:封治国

  副主任:赵 军

   油画系网站:http://youhua.caa.edu.cn

 

  版画系

  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重要策源地。版画系正式建制于1954年,是中国最早采用现代教育模式展开版画教学与研究的专业机构。

  长期以来,版画系始终坚持“以革命文化为其策源,以本土传统为其培养,以版画技术为其基础,以民族担当的使命重负和中国精神的活化重建为其旨归”的学术方针。特别在今天以“后印刷”为主要专业症候的时代背景下,版画系积极注重跨学科融合的发展趋势,强调以文化的多元化格局和国际化视野为依托,紧紧围绕“后印刷时代的版画艺术”这一重点研究方向,通过版画方法论的思考与重建,优化工作室教学与“三环”结构方案,持续加强版画实验室的国际化平台打造,以研究并构建一种基于大绘画学科背景的、有效链接版画基础研究与创作研究的、具有深层专业融通与互动内涵的学科结构。培养具有扎实版画造型能力与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拥有独立版画创作和科研能力的应用型与创造型专门人才。

  版画系实行工作室制教学,现设有民族性版画、新现实版画、表现性版画和复合性版画四个专业教学工作室。同时建有涵盖了平版、凹版、凸版、漏版、综合版以及传统木板水印等各专业版种、配备国际一流专业设备的大型版画实验室。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

  学生人数:18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63人,博士研究生6人。

  现任系主任:于 洪

  副主任:王 超

 

  壁画系

  壁画系起源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1981年筹建,2002年正式设立壁画专业。2007年成立壁画艺术系,隶属于公共艺术学院。2015年,壁画系调整至绘画艺术学院。

  壁画系以工作室教学为平台,以实验室教学为特点,建立注重方法论与动手能力的研究型实践性教学模式,培养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在大绘画语境下,壁画系紧紧围绕“城市化进程中的壁画研究与创作”这一重点研究方向,以图像学为基础,以现当代艺术成果为引领,以媒介与材料学为本体,积极探索公共场域中的宏大叙事和纪念性绘画表现;注重实验型壁画在现代建筑空间中的创新应用;踏实研究壁画创作的程序和制作方法;传承东方经典壁画法理和技艺。活化传统、创新形式,打造融教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学研产平台。

  壁画系现设有大型纪念型叙事性壁画创作与东方壁画创作两个专业教学工作室,以及包含了中国传统干壁画、欧洲湿壁画、坦培拉绘画、陶板壁画、马赛克镶嵌、岩彩、分层壁刻、彩绘工艺、复制与修复等技术研究与实践的壁画材料媒介及技法实验中心。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

  学生人数: 11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 30人

  现任系主任:梁 怡

  副主任:林晨曦

 

  综合绘画系

中国美术学院综合绘画系是国内率先以综合绘画为方向的现当代绘画实验教学系科。它以1994年成立的综合绘画工作室为发端,1995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2000年改工作室为系,2003年拓展专业更名为综合艺术系,2010年并入油画系,2018年恢复为综合绘画系。

  二十多年来,综合绘画学科以“兼容并蓄、综合创新”为教学主旨,拓宽学科与媒材界限,注重中西艺术传统与现当代比较研究与转换的探索,培育当代绘画教学的新体系。今天,综合绘画系在绘画学院以“技艺与方法——大绘画时代绘画方法论的思考与重建”为核心研究方向的背景下,构建综合绘画方法论体系,加强工作室、研究所与综合材料实验室的“三环”教学与研创结构,深化东方艺术精神与创作的融合,拓展材料媒介与观念语言表现的厚度和广度,培养跨文化、跨学科、跨维度的综合多元新态势下的综合艺术人才。

综合绘画系下设综合材料绘画与水性材料绘画2个专业教学工作室,招收本科生与研究生。同时设有两个研究所:当代综合绘画研究所、中国水彩画研究中心。

综合绘画系主要研究方向与课程:现代造型语言研究、材料媒介语言研究、传统艺术的当代转换、综合绘画语言研究。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1人。

  学生人数: 本科63人,硕士研究生 48人,博士研究生1人。

现任系主任:陈 焰

副主任:黄庆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由历史悠久的雕塑系和新兴的公共空间艺术系组建而成。它建立的背景正是中国艺术教育深化改革和创新提升的新的发展时期,以美育普惠大众,营造大美之境。铸历史之人文精神、塑民族之灵魂、创造时代造型、弘扬人性正能量是它最根本的艺术使命。

  审视未来艺术发展潮流,发扬我院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优秀学术传统,在新的发展时期,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将探索“东方精神”作为学术建设的新内涵,延展并构建本专业的“东方学”学科理念,研究探索其在教学、实验、研创和社会服务的方法论体系。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现设有雕塑系、公共空间艺术系、纤维艺术系三个系,其中包括十个工作室,十个实验室,八个研究所,由此形成教学、实验、研创的三环一体的结构,目的是以生为本,推行研究互通、教学融通、资源优化、关系顺畅,发挥学院整体的教学力量,促进一专多能、多元融合的教学目标,真正营造出学院的优质学术环境。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班陵生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郑靖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余晨星

 

 

  雕塑系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创建于1928年,是我国最早的雕塑教育实体。雕塑系始终坚持“中西合璧,兼容并蓄”的办学思想,努力营造“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氛围。长期的教学积累和清晰的学术脉络奠定了深厚坚实的学科基础,学术成果丰厚,雕塑人才辈出,被誉为我国现代雕塑教育的发源地,为雕塑艺术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新世纪以来雕塑系坚持“两端深入,传承创新”的治学态度,重视专业基本功和开放活跃的学术思想,实行基础教学和工作室教学两段制教学模式,形成了本、硕、博三个层面完整的培养体系。现设有具象雕塑、跨界雕塑、木石金火雕塑、东方性雕塑四个工作室;以及雕塑造型基础(全院共修)、木石金火(陶、小型铸造)、综合材料、放大制作(全院共用)四个实验室。

  目前雕塑系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研究方向互补、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拓精神的师资队伍,他们恪守的学术品格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将继续弘扬中国雕塑艺术传承与发展的能量,以“东方学”为新的学术拓展研究,探索雕塑艺术的东方精神,并建构教学、实验、研创、社会服务的方法论体系。

  主要课程:素描、泥塑、实验室技术基础、中外雕塑史、泥塑写生、具象雕塑形式研究、专业阅读、专业创作、空间解构与重组、物质与形体、观念与创作、材料与工艺 、材料与构造、阅读与写作(或原文翻译)、个案分析 、创作札记 、身体与物体、身体与空间、空间书写—以书法为媒介的雕塑形态研究。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12 人,其中教授4 人,副教授7 人。

系主任:钱云可

  系副主任:刘元捷

      雕塑系网站:http://***


  公共空间艺术系

  公共空间艺术系设立于2002年,做为国内最早设立的公共艺术教研机构,旨在公共空间艺术背景下建立融艺术与人文、造型与设计、传统与当代、公共艺术理论研究与创作的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当代公共文化精神和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与设计能力的高级人才。现设有公共雕塑、场所空间艺术、景观装置艺术、艺术工程与科技四个工作室;以及模型模具、机动装置构造与程控、虚拟艺术、光媒介与综合媒体影像四个实验室。

  公共空间艺术系作为中国艺术教育的新型优秀专业方向,致力于中国城市与乡村的人文、自然空间之东方美学精神的艺术营造,将继续发挥跨界融合的学科优势,秉承不断创新的精神,与时俱进地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方式,引领和推动公共艺术学科和专业的发展。

  主要课程:具象造型、抽象造型、虚拟造型、材料语言、空间艺术营造、机动装置、声音装置、智能景观装置、艺术工程设计、艺术写作灯光与建声、城市雕塑规划与创作、公共设施艺术、地景艺术、公共艺术概论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

  系主任:郑靖

系副主任 :阮悦来,张俊

  公共空间艺术系网站:http://***/

 

  纤维艺术系

  纤维艺术系是在国际当代艺术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新型学科。它以纤维形态的独特结构、表现语言和空间建构方式,形成一个富有人文精神特质的新的艺术门类,并呈现出多维性、跨界性、综合性及开拓性的特质。作为中国美院多年打造的具有国际学术影响的专业,它将一如既往地探索和推动纤维艺术的当代性和东方精神的艺术研究与创作,同时也致力于纤维艺术在大众生活、公共空间中多样性的艺术实践。

  纤维艺术的教学引入软雕塑与空间艺术的概念,将艺术与人文、造型与材质、传统与当代、城市与空间的学术理念纳入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具有深厚造型艺术基础,掌握纤维艺术表现与多样造型艺术手段,从中西方艺术精神融合的角度上进行当代艺术创作的综合性艺术人才。现设有纤维造型艺术、纤维与空间艺术两个工作室;以及编织艺术、数字纤维两个实验室。

  主要课程:《纤维与软材料造型基础》、《现代纤维艺术概论》、《纤维造型与媒介表现》、《纤维与跨媒介艺术语言》、《当代纤维艺术思维与创作》、《织物式思考与空间拓展》。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6人,其中教授3人,讲师2人,教辅1人。

  系主任: 黄燕

系副主任:应歆珣

  纤维艺术系网站:http://fiberartnow.caa.edu.cn


跨媒体艺术学院

跨媒体艺术学院成立于2010年9月,其教育宗旨是:促进媒体技术开发,推动当代艺术实验,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发显人文;以媒体实验、艺术创作、文化研究、策展实践四维互动的格局,在国际平台上推动当代艺术的跨学科研究和跨领域实践。
学院致力于以培养兼具跨界整合能力和媒体创意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一方面提供最前沿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与媒体技术的训练。另一方面,强调社会思想与艺术策划的智识培养,注重媒体手段与思想方法的综合训练。

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程剑光

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姚大钧、闵罕

 
学院包括三个系科、五个研究所、两个实验教学中心,其中:
三个科系:开放媒体系、媒介展演系、实验艺术系
 
1、开放媒体系
投身开源交互的网络环境,开发全媒体时代的创造性能量,拓展跨媒体学院的“后艺术”疆域。
系主任:姚大钧
教师包括:蒋竹韵
 
2、媒介展演系
面向会展文化和社会各界表演平台,以体验式空间、叙事性环境、表演性媒介,建构跨媒介展演公共平台,打造跨媒体学院的“超艺术”前沿。
系主任:牟森
教师包括:吴美纯、吴珏辉、崔鲁海、宋振
 
3、实验艺术系
立足当代艺术系统,以观念带动实验,以艺术开发媒介,打造跨媒体学院的“新艺术”板块。
系主任:高世强
教师:管怀宾、高芙雁、张辽源、石可
 
 
五个研究所:
 
1、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以文化研究、社会思想、媒体理论和批评话语分析为知识基础,培养具有批判性思考的策展人和批评家。
主持人:高士明
 
2、基本视觉研究所,以艺术家的创作和研究为主导,面向互动性、视觉暴力、感官禁制等一系列等独特的艺术命题,进行感官实验和创作实践。
主持人:耿建翌
 
3、总体艺术研究所,以社会调研和自我工程学为基础,以造物、肇事、修身为路径,推动贯通身心、统合人我的“大计划”构造。
主持人:邱志杰
 
4、空间影像研究所,致力于在时间影像、运动影像之外,构造影像叙事的空间逻辑和结构方式。
主持人:高世强
 
5、网络社会研究所,以“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变革、社会互动和社会控制为思考背景,努力推动互联网环境、虚拟现实、网络生态、数字人文和数码客体等方面的研究与创作。
主持人:黄孙权
 
两个实验中心:
 
跨媒体艺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中心主任:管怀宾
中心副主任:田进
 
跨媒体艺术实验教学中心(浙江省“十二五”重点示范实验教学中心)
中心主任:管怀宾
中心副主任:田进
 
学院现有在编教师17人(包括教授5人,副教授6人),客座教授20余人,国际访问教授每年度6人,实验师8人;在读本科生183人,硕士研究生73人,博士研究生22人;并已有五届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培养了本科生245名,研究生(含博士生)85名。

跨媒体艺术学院网址:http://intermediart.caa.edu.cn


设计艺术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位于象山校区,该学院历史可追溯至国立艺术院的图案系,上世纪50年代全国系科调整时,迁系至北京组建中央工艺美院,1958年重新建立工艺美术系,1986年由工艺系分出环境艺术系,1996年由工艺系分化为视觉传达系、染织与服装系和工业设计与陶艺系。2003年成立设计艺术学院,目前拥有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博点,涵盖学士、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多个学研层次,实现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全覆盖,在设计艺术实践与方法研究、设计色彩与城市规划研究、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九十余年历史中,学院秉持特色鲜明的学术方向,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围绕“东方设计学”育人理念,回应设计人文、视觉传播、时尚设计、工业与产品设计中的艺术设计前沿问题,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和学科的制高点,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等级。2021年6月,设计艺术学院党总支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为浙江省唯一获评高校。

设计艺术学院院长:毕学锋

设计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陈燕屏

设计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超群

设计艺术学院副院长:王昀、成朝晖、陶音

设计艺术学院网址:http://design.caa.edu.cn/


手工艺术学院

工艺美术学科源于国立艺术院图案系,1960年夏,在邓白教授的倡议和组织下“工艺美术系”正式成立,下设陶瓷美术、商业美术、染织美术。在恢复龙泉青瓷、德化莹白瓷和南宋官窑和当代陶瓷艺术创作研究等方面成果显著。

  2003年创建陶瓷艺术系,2007年学校系科调整,在该系的基础上先后增加了玻璃和首饰专业,更名为陶瓷与工艺美术系,隶属公共艺术学院。2015年学校学科大调整,正式成立手工艺术学院,下设陶瓷、玻璃、首饰和漆艺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学科教学体系完整,师资力量雄厚,以学科、系级专业方向、专业教研室建制,配备较完整的专业实验教学工作室,含本、硕教育二个层次,注重高端人才的培养。着力于手工艺术理论与创作的研究,已构建起具有国际视野和本土人文精神整体发展的共生格局。该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学科和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并与学院共享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

  学生人数:310,其中硕士研究生51人。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

  主要课程:

  陶瓷艺术设计:成型工艺、陶瓷材料学、烧制工艺、陶塑、器皿设计、陶瓷首饰。

  玻璃艺术设计:玻璃造型、玻璃成型工艺、玻璃吹制、玻璃材料、玻璃雕刻。

  首饰艺术设计:金属工艺、装饰基础、造型基础、材料、空间与造型。

  漆艺艺术设计:漆艺应用设计、漆艺技艺、脱胎技艺、漆画创作、漆艺创作、漆器设计与制作。

  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周武

  手工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李玉普

手工艺术学院副院长:汪正虹

  手工艺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戴玉祥  手工艺术学院陶瓷艺术系副主任:吴昊

手工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冯晓娜  手工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副主任:韩熙


电影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是国内美术院校中率先开展影视教学与研究的高校之一,其沿革始于 2002 年创建的影视动画系,历经传媒动画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阶段。2006 年电影学被评为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2009 年广播电视艺术学获评浙江省重点学科,2011 年获批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博点,2012 年获评浙江省高校重点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第三轮、第四轮戏剧与影视学学科评估分列全国第五、B+学科。

2022 年 5 月,电影学院成立。学院旨在立足电影本体、探索未来影像,聚焦以导演、摄影、美术为优势的电影创作群体,建构电影作者意识与诗性美学,培养具有人文精神、批判意识的电影作者集群,培养兼具技术性、社会性与文化性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泛影像生态视域下的专业创作型人才,为中国新一代的电影化育英才。

电影学院现设有导演系、摄影系、美术系、制作系四个系科,以及电影学研究所、声音艺术研究所。所属广播电视编导、摄影、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为浙江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着力构建国际学术共同体与合作体系,持续打造国际节展品牌,积极发挥“浙江省电影导演人才培研基地”等部校共建平台的产学融合作用,以小而精的发展模式构筑电影艺术创作与教育的研学高地。

 

电影学院院长:徐小明

电影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王其全

电影学院副院长(常务):刘智海

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付帆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厂初期,有近三分之一的员工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包括马克宣、阿达、陆成法等一批著名动画导演。

2002年,中国美术学院成立动画系。2004年,成立传媒与动画学院,并被国家广电总局授予首批“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2011年获批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博点。2015年,传媒与动画学院更名为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2017年,获“文化政府奖最佳动漫教育机构奖”,动画专业被评为首批国家一流专业。2022年5月,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分设为动画与游戏学院和电影学院。

动画与游戏学院旨在培养高层次的动画导演、游戏设计师及插画漫画艺术家;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对标国际国内一流艺术大学。下设动画系、互动媒体与游戏系、插画与漫画系。

 

师资概况:

现有在编教职工3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2人。

 

学生人数:

现有在校生558人,其中本科生411人,研究生147人。

 

动画与游戏学院院长:刘健

动画与游戏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潘晓蕾

动画与游戏学院副院长:宣学君

动画与游戏学院副院长:倪镔

 

动画系

动画系依托美术学背景,教学与实践强调综合媒体与新技术的实验,强调动画创作语言的探索。聚焦当下社会生活,培养高层次有独立思考能力、先锋创造意识的动画导演。

动画系主任:李佳佳

 

互动媒体与游戏系

互动媒体与游戏系以传达中国文化价值定义未来社会图景拓宽学科发展边界催生行业多元理念为建设宗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艺术与科技相融的互动媒体与游戏设计师。

互动媒体与游戏系主任:童元园

 

插画与漫画系

插画与漫画系重视创作中叙事语言观念的培养,教学与实践面向叙事绘本、长篇漫画、文学插图三个领域展开,培养具有独特艺术风格和叙事语言的插画漫画艺术家。

插画与漫画系副主任(主持工作):叶露盈



     建筑艺术学院

    建筑艺术学院位于象山校区,建筑专业始设于1928年,学脉深厚,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并入他校,1984年成立环境艺术教研室,1989年成立环境艺术系,2003年重立建筑艺术系时,在国内率先提出培养“哲匠”式的本土建筑设计人才,于2007年成立建筑艺术学院。该院以在艺术院校重建建筑学科、完善中国建筑教育体制为出发点,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重塑中国本土建筑文化的地域特质为立足点,以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为总体研究方向,致力于与当代世界建筑教育学术平等沟通,推动本土原创性的建筑、城市、环境与人居的原创性设计,努力构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该院下设建筑艺术系、城市设计系、环境艺术系和景观设计系,强调以动手实验为突出的教学特色,设有建筑营造研究中心、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实验室等研究实践机构和可持续建造、城市空间地理数字模拟、人居环境和景观生态等系列教学实验室。

  学生人数:727人,其中本科生593,硕士研究生119,博士研究生15人。

  师资概况:现有专业教师3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 2人,教授5人,副教授15人。

  

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

建筑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徐国强(兼)

建筑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敏敏

  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邵健

  建筑艺术学院副院长:李凯生

 

 

  建筑艺术系

  建筑艺术系是以研究本土原创性实验建筑为专业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致力于探索将当代艺术、人文思考、建筑学、特别是建筑的营造问题铸为一体,复兴本土那种融通自然、城市、建筑和器具的整体营造方式。同时,该系特别注重在最开放的国际交流状态下培养本土文化意识的自觉,注重培养思想性与实践性并重、个性与共性互存、人与建筑营造和谐的创造性人才。下设可持续建造实验室。学制五年。

  学生人数:294人

  主要课程:建筑设计理论、建筑设计实践、城市设计研究、中外建筑史、园林考察、民居测绘、木工基础、砌筑基础、建筑制图、现场营造

  现任系主任:陈立超  现任系副主任:蒋伟华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The department is focused on the research and teaching of vernacular original experimental architecture, trying to integrate contemporary art, humanistic ideas, architecture, especially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s and revive the complete way of construction that converges nature, city, building and utensil. At the same time, it pays much attention on the vernacular awareness in a context of ope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on the balance of thinking and practice, the co-existence of personality and commonality, the harmony of human and construction. There is a Sustainable Construction lab in the department. It is a five-year program.

  Students: 294

  Main courses: Architecture Theory, Architecture Practice, Urban Design Studies, History of Chinese and Western Architecture, Field Trip to Gardens, Survey of Folk Houses, Introductory Carpentry, Introductory Brick-Laying, Architectural Drawing, Site Construction

  Department head: Chen Lichao

Vice department head: Jiang Weihua

 

  城市设计系

  城市设计系是中国首个开设的以城市设计为专业主导方向的新兴系科。该系致力于对城市建筑活动和相应的城市学科传统建制进行系统的反思和再造,建构城市研究、教育新体系。该系以培养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拥有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双重素质,在个人修养及公共审美品位上得到良好训练,在理性、感性和艺术之间能够建立有机平衡的高素质的跨越性城市规划类专业人才为目标。下设城市空间地理数字模拟实验室。学制五年。

  学生人数:124人。

  主要课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城市工程学、历史理论、城市经济学、地理与区域研究、城市生态学

  现任系主任:卓旻 现任系副主任:陈柯

  Urban Design Department is an emerging design research based educational trajectory at China Academy of Ar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established as the first Urban Design driven department in China. It is dedicated to Re-Think and Re-Create the existing urban architectural agenda and its discipline's tradition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alternative system for both urban research and education. Urban Design Department is aimed to educate students having the highly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both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nd humanity and art, training students to gain self-cultivation and public aesthetic, helping students to constitute new urban invention from the interdisciplinary process through finding the balance among rationality, sensibility and art critically. Lab under Urban Design Department: Digital Simulation Lab for Urban Spatiography. It is a five-year program.

  Student Number: 124.

  Main Courses: Architectural Design, Urban Design, Landscape and Garden Design, Urban Engineering, History and Theory in Architecture and City, Geographic and Regional Study, Urban Ecology

  Department head: Zhuo Min

Vice department head: Chen Ke

 

  环境艺术系

  环境艺术系源于1984年率先在全国成立的环境艺术专业,1989年建系。该系是以研究建筑与环境相关的设计为专业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单位,下设风景建筑设计研究院、人居环境实验室。该系教学上延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研究人与居所的场所关系,重视建筑、景观和室内相关学科间的整合互动,培养具有全局观和创造性思维的风景建筑、室内等方向的高级设计与研究人才。

  学生人数:138人。

  主要课程:独立住宅设计、园林考察、住宅组团设计、办公建筑、景观、室内设计、民居测绘、风景区规划、建筑改造与室内设计、家具设计

  现任系主任:康胤 现任系副主任:石红超

  Th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The Environmental Design program was initiated in 1984 and the department was established in 1989. The department was focused on architectural and environmental design. There are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Institute and Dwelling Environment research lab. Inheri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humanistic spirit, it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housing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uildings, landscape an interior. It aims to tra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interior designers and researches with general perspective and creative ideas.

  Students: 138

  Main courses: House Design, Field Trip to Gardens, Mixed-use Design, Office Building, Landscape, Interior Design, Residence Survey, Scenic Planning, Building Renovation and Interior Design, Furniture Design

  Department head: Kang Yin

Vice department head: Shi Hongchao

 

  景观设计系

  景观设计系由原环艺系2005年设立的景观专业方向发展而来,旨在培养兼具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双重素质的新型景观规划与设计师。教学观念契合了有机哲学观及自然伦理,鼓励学生从传统哲学、营造学、造园学及当代艺术与设计理论中获取营养,教学实践立足于江南园林及乡土聚落,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整体把握。下设景观生态实验室。现有师资专业结构丰富,专业建设具有国际学术视野。

  学生人数:156人。

  主要课程:独立别墅设计、办公建筑与景观、风景区规划、景区场地工程、居住区景观设计、景观工程与技术、植物配置、民居测绘、园林考察、庭园与亭榭设计、城市景观改造设计。

  现任系主任:曾颖 现任系副主任:沈实现

  The Department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department was derived from the program set in the 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in 2005. It aims to train new landscape planners and designers with skills of engineering and aesthetic knowledge of humanistic and arts. Students are encouraged to learn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construction theory, gardening and contemporary art and design theories. The teaching is based on the southern garden and villages in China and attaches much importance on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 and nature. There is a Landscape Lab in the department.

  Students: 156

  Main courses: Villa Design, Office Building,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Engineering,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Design, Vegetation Allocation, Survey of Folk Houses, Courtyard and Pavilion Design, Urban Landscape Renovation.

Department head: Zeng Ying

Vice department head: Shen Shixian


      艺术人文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一直是我国艺术史论研究领域的重镇之一,学脉深厚,名师荟萃,人才辈出。学院始终强调艺术史论作为整个人文学科支柱的学术理念,注重人文价值的涵养,以中外美术史研究为基础构建培养方案,强化艺术史学史的研习,开拓出视觉文化与人文学科的新格局。学院始终强调以“艺术智性与新人文教育”为中心,以经典作品和经典文献为治学门径,培养具有“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学术品质的优秀人才。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的发展伴随着整个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历程,肇源于1928年,在蔡元培与林风眠的倡导下,自一开始就奠定了艺术与人文相互激荡、彼此交汇的理想与风骨。早在国立艺专时期,学校就确立了在国际性视野和结构中研究艺术史论的学术宗旨。20世纪之初,从德国留学归来的艺术史家滕固先生担任国立艺专校长,即在国内率先提出“艺术科学”观念,为我国艺术学理论和艺术史学史的发展奠定根基。新中国成立后,创立理论教研室,大量译介世界艺术学理论的优秀成果,开一时风气。20世纪80年代以来,该专业就先后提出“作为人文学科的美术史”、“图像证史”、“艺术作为一种智性模式”、“学术作为一种社会能量”等学术主张,在艺术学理论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学院成绩卓著,硕果累累。1979年率先招收艺术史论研究生;198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获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并多次获得全国百优博士论文;1987年招收首届史论本科生;2007年成立艺术人文学院、设博士后工作站;2008年获浙江省重点人文社科基地;2009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1年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5年获文博专业艺术硕士招生点;2015年获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2016年获浙江省高校 “十三五” 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在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全国学科评估结果中名列前茅。其中,2006年和2008年两度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09年“中国美术史教学科研一体化模式的实践”获教育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西方艺术史教学与学科共建新模式”获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9年,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史论专业和北京大学的艺术史论专业,这两家率先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目前,我们拥有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培养、访问学者等层次丰富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拥有一支充满活力、业务强、结构合理、学术水平全国领先的师资队伍,同时以学术研究为依托,创设“贡布里希纪念讲座”和“潘天寿纪念讲座”两大讲座体系,每学年礼聘世界当代艺术史领域著名学者来校讲学,持续数年,现已形成知名品牌。学院的教学与研究始终奠基于古今中外的经典成果,力求面对当代建构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在经典学科基础上,开拓新的专业领域方向,包括艺术创作论、视觉文化研究、艺术行政与策划等,这些专业方向均属国内最早开设。本学科一方面持续强化艺术史学史及观念史研究,与国内外众多的大学、美术馆、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学术合作,旨在创构中国现代艺术史学的独立方法论体系;另一方面以中国特有的博物学、金石学与文献学为基础,重新梳理中国艺术研究的古典学脉,发掘其活性基因。学院努力将艺术教育发展为我国人文学科的一大支柱,并依托中国美术学院的整体优势,将艺术与学术转化为社会创造性能量。

学院设有美术史系、视觉文化系、考古与博物馆学系、艺术行政与策划系。目前,在艺术史与史学理论及视觉文化研究方向上招有艺术史论专业本科生。同时拥有硕士、博士、博士后、访问学者等层次丰富的人才培养。同时,学院为全校院系本科与研究生开设有中外美术史等文史哲通识课程,充分发挥艺术人文学院的全校辐射性作用。

 

艺术人文学院党委书记:杨振宇

艺术人文学院院长:Uwe Fleckner(傅无为)

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万木春、孔令伟

艺术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范白丁

 

  • 美术史系

我院是国内最早创办美术史专业的高校之一,也是国内最早招收美术史专业研究生的高校。本方向将中外美术史与艺术理论相结合,围绕形式、风格、观念、趣味、历史、社会等视角展开教学,通过系统译介或精读世界美术史经典,把握艺术史论资源,增强学科理解和理论意识,力图在现代视野下回归以人文精神为特征的古典学术品格。同时,本方向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并把握历史上重要的艺术观念和不同的探究方法:通过阅读古今中外经典原典,指导学生把握学科精髓,培养问题意识,不断检验前人和自身思考与写作视觉艺术史的方式,挖掘经典智慧,面向中国艺术的历史现场,创造性地融通古今中外经典学术资源,为丰富世界艺术研究提供新的思想与方法论维度,进而建构以“艺术智性”为内核的新思维、新创作论、新批评理论。

系主任:范白丁

  • 视觉文化系

早在1990年代,中国美术学院就率先发起了一系列关于当代学术“视觉转向”的探讨,形成了国内视觉文化研究的重要文献,并在国内最早开始招收视觉文化研究方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并展开相关的课题研究。2003年,学院建立了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开启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艺术活动和学术讨论。2007年艺术人文学院成立,在国内率先招收视觉文化方向的本科生。视觉文化研究强调在艺术史和文化史、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批判理论和批判性的媒介理论等思想理论资源上,并将人类所有视觉产品纳入其探究范围的学术思潮。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读解人类视觉创造形式的密码及创造价值的方法,防止技术时代出现的对图像的泛化或庸俗化解读,保持艺术创造与学术生产的开放性。

系主任:周诗岩

  • 考古与博物馆学系

古代遗存实物的视觉研究和跨文化读解构成了考古学的基本方法。在20世纪上半叶,为了发展中国的考古与艺术史事业,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曾设立“考古与艺术史”院士席位,而后我国学者又提出了“美术考古学”的概念,力图将古物的历史与审美研究结合起来,这种努力暗示了研究者试图从艺术史的角度出发,将古物的历史美学价值也视为考古本身的重要内容。考古与博物馆学是与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新及文化产业直接相关的学科,本方向以传统金石学、美术博物馆学为立足点,致力于培养文化遗产研究和管理、博物馆展览、策划、设计等方面的复合型人才。金石学在学术与艺术之间架构津梁,也是中国美术史的组成部分。艺术博物馆专业既传授古典艺术史学术原理,又面向新时代的公共人文教育,旨在培养适应城市文明发展与国家文化战略需求的毕业生。

系主任:毕斐

  • 艺术行政与策划系

新世纪以来,生产、机制、媒介、仿像、现场、话语、意识形态等概念,共同构成了一个讨论艺术与视觉问题的全新视野。于是,从技术发展到图像时代,从后殖民主义到文化多元主义,从先锋运动到自由大学的理想,从艺术市场到公共文化,从媒体变革到社会批判……这林林总总的新问题更是构成了艺术研究的当代境遇。艺术策划与行政是一门重实践性与批评性的学科,即是一种将文化政策、社会学、博物馆学、艺术史、传播学与管理学、经济学相结合的操作性学问;同时,本方向尤其重视对于现当代艺术批评的研究与实践,强调在具体的艺术创作与当代展示中,进行创造性地理论写作与行动。一切实践操作包含着理论,需要培养该方向研究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在实践中理解并坚守艺术的创造力和美学价值。本方向即以此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培养既有学术思想,同时具有策划与管理能力的当代综合型人才。

系主任:孙善春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启轫于我校1983年成立的美术师范专修科,是中国美术学院构筑代表中国当代视觉文化建设与艺术教育高度的优质学科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型特色学院,核心研究方向是美术教育精英师范研究和艺术人文通识教育研究。旨在建设成为提升全民审美能力,激发社会更新力量,推进文化自信,建构精英师范新人文教育体系的东方高地。

学院下设美术教育系、艺术管理系、通识教学部,是“美术学”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是“艺术管理”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获批成立了中国美术学院“国家高层次美术人才培养基地”;成立有美术教育研究所、艺术教育综合实验室。现已建有学校教育、社会美育、博物馆教育和网络社区教育的联合教学平台以及全国艺术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与国际知名高校和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艺术管理教育协会等组织有着广泛的联系与合作。

学院以社会文化责任担当为己任,以社会美育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和“四通”人才培养为目标,顺应全球多元文化境遇与本土融合的发展趋向,以“艺术智性学”为基本内核,强调“一法多能”和“艺理兼修”,以艺术实践的上手经验和方法论研究联结为路径,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管理、艺术教育传播融汇一体的教学模式和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构,为中国艺术教育事业的繁荣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兼党总支副书记: 黄 骏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 李 梅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葛加锋

 

美术教育系致力以艺术为媒介链接人与社会的美育传播,是通过美术的教育展现对艺术的认知与实践,在美术教育中以艺术审美培养为指向,通过多元的艺术实践为方法路径,在学校美育、文化传播、公共教育、网络媒介等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实践研究中,建构美术教育的文化素养、审美意识与艺术实践的专业培养框架,形成具有“国美”文脉的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特色与学术特质,即以艺术智性学为方法,强调一法多能、艺理兼修,体现跨学科的多元知识结构与国际视野,以及美术教育(美育)研究与艺术实践能力充分融合的高层次专业美育人才培养。

  美术教育系系主任:李勇

美术教育系副主任:高文

 

艺术管理系是融贯多学科研究,深度参与各艺术类型与整体行业布局并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有序转换的新兴系科。围绕艺术本体,通过与艺术管理相关的艺术市场营销、艺术经纪、知识产权、文化法规、公关、广告以及通过艺术机制系列研究展开的职业素养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艺术品质、思考力、判断力、组织力和领导力,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和跨文化视野,具有一定艺术创新能力,从事艺术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承担艺术项目、专业教学、学术研究、行政管理等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艺术管理系系主任:王犁

      艺术管理系系副主任:刘潇

 

通识教学部作为承担全校通识教育的教学机构,内设“中外美术史”、“外语”和“文学”三个教研室,教学部将秉承学校“行健、居敬、会通、履远”的校训, 崇尚“多元互动,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依托艺术人文学院的学科底蕴和人文张力,面向全校,承担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的中外美术史、外语和中外文学等通识必修和文史哲通识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一方面实践教学内涵的“通”,一方面探索教学手段的“新”,积极致力于学生的艺术史论知识传授、人文传统的体认和外语综合能力的提升,为学校“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并在现有学科和学术基础上,进一步激发活力,注重跨界、跨学科的学术积累和拓展,形成一个具学科交叉性、综合性的通识平台,充分发挥艺术人文在全校的辐射性作用。

通识教学部副主任:胡昊华(主持工作)


创新设计学院

创新设计学院以“艺术、科技、商业”高度融合的创新设计学科为主体,在“中华文明源发地”和“数字经济最前线”的良渚办学。围绕长三角的文化资源以及产业特色和优势,开设艺术与科技、工业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三大专业。同步探索人才、教学、管理、育人的新机制,以“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改革、面向融合”的胸襟气魄,整合全球设计教育的创新资源,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打造前沿性、综合型的创新设计学科,推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制造和设计集成创新,着力打造大数据、智媒体时代的“新包豪斯”。

 

创新设计学院本科教学由两年专业域内知识学习和两年研究院所内学习组成。各专业学生充分融通,以培养学生“审美判断能力、社会感知能力、技术学习能力、创新突破能力”四大能力为目的。学院以真实社会为参照,以未来拓展为方向,以项目教学为手段,实现“着眼艺科融合,推动跨界教学,打造创新社区,重建设计人文”的学院目标。建立一系列研究所和艺科实验室群,立足本土文化资源、学校艺术资源和产业技术资源,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前瞻性和标志性的研究成果。学院设有“社会与策略”“媒介与交互”“产业与图景”“技术与造物”“智能与系统”五个主要研究院所。

 

创新设计学院院长:段卫斌

创新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韩亮

创新设计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韩阔

创新设计学院副院长:俞佳迪、于朕、李轶军

 

 

社会与策略研究所 Research Institute of Society & Strategy

重建设计人文,整合跨界教学,以人文知识“背负青天”,以社会策略“锥指大地”。

社会与策略研究所以重建设计人文与整合跨界教学为目标。教学内容包括知识谱系与先进视觉,致力架构跨学科场域,搭建基于开源数据网络的知识谱系,化“设计”为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知行”;混合现实与多元叙事,整合深层问题和浅层表述、正统话语和活泼叙事,涵盖“图文物场影音事业”的多向度、跨媒介的“超文本”实践;文创策略与城乡网络,基于宏观把控、结合环境变量,面向内容生态架构、行为事件策划、场域策略规划与文创机构运营的“总体设计”。研究目标旨在以“自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五大维度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策略对“图、文、物、场、影、音、事、业”等设计学科进行横向贯通,创新特色基于容谱系工作室、社会叙事工作室、城乡策略工作室,从而作为人文类的“横向所”,与设计类的“纵向所”之间“设计-人文”合纵连横的间性架构。培育覆盖创新设计教育所需的“哲科技艺”知识结构之全局之人才。

 

媒介与交互研究所 Research Institute of Media & Interaction Design

以东方设计学为中心,重新定义社会服务,在艺科融合的语境下研究算法驱动的体验创新设计。

媒介与交互研究所以建构社会媒介与交互美学体验策略为目标。教学内容着眼数字理政与社会创新、未来媒介与扩展现实、数字娱乐与衍生应用三大研究方向。重点研究以非物质设计为对象,专注交互行为美学,介入数字产业服务、开发设计策略与管理。以科技创新复兴中国人文思想,创建科技与人类和谐共生的生活情境,建立新型的社会服务关系。研究目标聚焦培养审美意识、创新理念、系统思维、情境构建、体验表达、技术实现的能力。创新特色培养在数字时代下具备兼通文理、理解计算、包容设计、批判和拥抱科技的计算体验设计师,培育具备创新领导力的跨界整合型人才。

 

产业与图景研究所 Research Institute of Enterprise & Prospect

基于大数据,全洞察产业链价值,重塑视觉,重建品牌,构建“智能+时代”产业生态新图景。

产业与图景研究所面向新科技、新经济与世界变革,以“重新发明日常”与“重建设计人文”为学术思想,聚焦全球视野和本土语境,专注数字时代产业链与价值链的视觉重塑和品牌创新,构建产业生态新图景。强调艺术、设计、商学与技术等多学科跨界融合,关注社会思想、科技创新、全球经济协作、时尚观念、新人类消费习惯等领域的多元互动研究,展开媒介策略与时尚、品牌创新与模式、多元视觉与社会三大研究方向的教学实践;同时建立社会产业创新和跨学科教学与科研创作平台,以实践项目为驱动,培养学生博学明辨,洞察世界,批判性思考和超越性创造。产业与图景研究所专注探索数字产业社会发展模式下的新需求、新媒介、新场景、新物种、新模式与新视觉发明。旨在建构立世界一流的艺、商、科融合创新的跨学科研究所。

 

技术与造物研究所 Research Institute of Science & Creation

将人文精神和思辨思维融入物种、技术、自然的生态性跨域合作并催生设计创新。

技术与造物研究所以探讨新兴科技对人与自然的影响为基础,探索设计学与生物学、心理学和人类学学科交叉融合所产生的催化性为目的。以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观念、升维造物的技术工艺、批判与思辨的设计思维和中国文化精髓的感知方法作为教学内容。在自然、文化、生产、感知四个想象域内,形成人文与思辨、时间与生态、材料与身体、行为与情感的创新特色。研究目标基于可触摸的有形物件和真实的场景营造,以材料创新、身体认知、产品设计和日常重构的实践路径,发明新材料、新物种和新生态。在有机学习型工作共同体的演化中,培养新兴前沿的设计意识、创造发明的造物潜力和学习进化的研究能力,培育具有理解未来新视野和全球设计新见解的创新设计人才。

 

智能与系统研究所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telligence & Systematics

通过人文艺术和科学技术进行系统设计创新,探索智能原理、材料元素、数字信息领域的人类体验和自然系统。

智能与系统研究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时代背景,运用智能与系统的方法论进行设计创新,对基于“设计人文”的智能与系统艺术实验进行深入的创作与教学。并以创新设计的工程与艺术教育为重点,包含了:人工智能设计与创作、创新材料生成与应用、算法艺术感官与体验等教学模块。研究目标以智能系统的科技创新与艺术创意为导向,包含了:智能系统设计、材料创成实验、数字信息实践等领域。智能与系统研究所着眼艺科融合,面向智能系统和产品服务的创新,拓展了人工智能、情感计算、材料创成、人类增强等核心课题。通过智能化方式和系统性思维开展课题研究和项目研发,培育汇通设计人文、掌握智能系统、熟悉材料创成、精研数字信息的新型艺术工科的创新设计人才。


     专业基础教学部

       专业基础教学部作为学院二段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前端专业基础教学单位,下设造型分部、设计分部、图像与媒体分部三个分部,开设有造型研究中心、国学教研室、解剖透视研究室、素描工坊、影像工坊、书画工坊和绘本工坊助力教学。学部秉承学院“大底盘、高层次、厚基础、宽口径”的办学理念,在学校“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及“1+1+2”的育人模式下,已基本形成“汇通艺理、强化造型”的国美特色“大基础”教学育人一体化教学理念,以造型基础、下乡实践、开放课程为课程体系,全面落实学院“四通”人才培养目标。学部致力于加强学生的基本专业素养与上手能力,培养开放思维及工作方法,激活专业志趣,为之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书法学院

1963年,中国美术学院首设书法篆刻专业;2001年,成立中国第一个书法系。本系以“固本培元、借古开今”为建设宗旨,坚持深入传统、弘扬传统的学科建设道路,注重学术品味,重视文化修养,强调国学基础,突出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个性、综合与专精相结合的教学思路,形成了完整的高等书法教育教学体系和鲜明的教学特色,在国内外高等书法教育领域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力。

书法系以培养具有较高书法篆刻创作实践与学术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为目标,现设有书法与篆刻、书法学与教育两个专业方向。

学生人数:20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82人,博士研究生13人。

师资概况:现有教师1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

主要课程:篆书临摹、隶书临摹、楷书临摹、行书临摹、草书重视文化修养临摹、篆刻临摹、书法创作、篆刻创作、古文字学古汉语、书画题跋、金石学、文献目录学、历代书论、历印论、中国书法史、中国印学史、书法教育史、日本书法史、书法美学等。

书法学院学术学术院长:陈忠康

书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沈乐平

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毛腾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播学院

School of Communication & Design of CAA (SCD)

视觉传播学院缘起于1928年国立艺术院建院之初的图案科,近百年间,历经实用艺术部、实用美术系、工艺美术系装潢专业、视觉传达设计系等阶段,2023年从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迁入良渚校区并建立视觉传播学院,目前拥有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博点,覆盖视觉传达设计与艺术设计学两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初步建成贯通本硕博的多层次教学研体系和国际领先的学术梯队。

 

视觉传播学院以视觉与文化研究所和社会与策略研究所作为传播设计的“一体两面”,内涵东方视觉、品牌形象、全媒传播、内容谱系、社会叙事、城乡策略等课程与课题团块,以东方视觉和内容谱系作为形式与内容间的“表里如一”,以品牌形象和社会叙事作为形象与本体间的“名实相符”,以全媒传播和城乡策略作为媒介与现实间的“虚实混合”,因而将“视觉文化”和“社会策略”展开为以“投影溯源”为目标的“设计叙事”、和以“真实溯源”为诉求的“内容生产”, 进而面向以“社会关系再生产”为诉求的“人文经纬”,以共同构建设计人文交叉学科的战略方向。

 

视觉与文化研究所

Research Institute of Vision & Culture

视觉与文化研究所是以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主体的研究所,本所立足近百年的学术积累、旨在将设计人文的创意思维为核心本体,用人类社会的文化思想为频道信号,以文化意识回应社会,以视觉传播同频世界,将“视觉传播”作为“本体教学”的核心根脉,为学生提供更契合当下以及未来社会需求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

本研究所下设“东方视觉、品牌形象、全媒传播”三个课程与课题团块,分别以“东方字符与及物视觉、国家形象与区域品牌、媒介谱系与传播效能”作为基础知识模块,研究成果涵盖东方视觉符号的当代传播研究、国家区域形象的视觉建构设计、全谱媒介的服务系统设计等方面内容,培养具有领导力和独立文化立场的卓越创意设计人和视觉传播者。

 

社会与策略研究所

Research Institute of Society & Strategy

社会与策略研究所是在中国美术学院“重建设计人文、整合跨界教学”的办学宗旨下新建的研究所,旨在以“自然、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五大维度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策略对“图、文、物、场、影、音、事、业”等设计学科与叙事门类进行横向贯通,以人文知背负青天,以社会策略锥指大地,将“设计人文”作为“跨界教学”的知识经纬。

本所下设内容谱系、社会叙事、城乡策略三个课程与课题团块,分别以知识谱系与先进视觉、混合现实与多元叙事、文创策略与城乡网络作为基本知识模块,以基于宏观把控、结合环境变量的内容生产与社会叙事为核心对应设计相关学科,从而作为人文类的横向所与设计类的纵向所之间形成“设计-人文”合纵连横的间性架构,在基本面上覆盖创新设计教育所需的“哲科技艺”知识结构之全局。

 

师资概况:现有专任教师3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7人。

 

视觉传播学院院长:姜珺

视觉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俞佳迪

视觉传播学院副院长:刘益红

视觉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蒋惠君



   时尚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学院

重点实验室

手工艺与数字化设计文旅部重点实验室

文创设计智造教育部实验室

重点学科

艺术学,设计学,建筑学。

美术与书法,设计,戏剧与影视,文物,风景园林
 

可授予的学位

艺术学,设计学,建筑学。

美术与书法,设计,戏剧与影视,文物,风景园林


师资力量

学生人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