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院系设置
目前参与培养研究生的院部: | |
航运学院简介
航运学院坐落在被联合国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美丽海滨城市——威海市,是山东省航海教育的开创者,始建于1965年,校园建筑风格独特,环境幽雅,是一所与蓝天为伴、碧海为邻的花园式学院。学院文化积淀深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现有专业教师5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6人,船长9人, 21人具有硕士学位,35人持有高级海船船员适任证书,拥有山东省重点学科和高校重点实验室,建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大型航海模拟器、液体货物操作模拟器、船桥综合实验室等十多个专业实验室。
学院按照“严谨治学、严格管理、确保质量,高素质航运人才”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与中远集团、中海集团等百余家用人单位建立了稳定的人才供需协作关系,就业信息渠道畅通。目前航海学院已发展成为山东省航海科学与技术和海事管理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现开设航海技术、海事管理和安全工程(港口与航运安全方向)本科专业,航海技术专科专业及开展水路运输与安全工程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
汽车工程学院简介
汽车工程学院现有交通运输、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汽车运用技术4个本科专业和1个专科专业,下设交通运输、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4个教研室和1个汽车实验中心,另设1个汽车技术研究所。目前,我院共有本、专科生2378人,专、兼职教职工54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35人,博士10人,硕士29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和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5%和72%。教师中有部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1名,部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名,部级青年科技英才1名,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1名,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另有7名省部级优秀教师。汽车工程学院的交通运输教研室荣获 “省级教学团队”称号,同时也是我校首个获此殊荣的教学团队。
汽车工程学院的交通运输专业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08年被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是我校获得的第一项国家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汽车运用技术实验室”2008年通过山东省教育厅专家组的评审,被评为“十一五”山东省省级重点实验室。“运输车辆检测、诊断与维修技术实验室”2009年通过交通运输部评审,被确定为“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
汽车工程学院所属的汽车实验中心,除承担日常实验教学、科研任务外,还可对外进行汽车和发动机产品质量检验、鉴定等工作。该中心已通过国家技术监督局组织的国家级计量认证,具有面向全国开展汽车和汽车发动机性能与参数检测工作的资格;此外设有汽车博物馆。该实验中心现有各种实验、测试设备近百台(套),其中通过国家计量认证的有64台(套),大中型实物教具600多台(套),实验用车13辆。中心设有汽车构造实验室、汽车检测诊断实验室、汽车电气设备实验室、汽车性能测试实验室、发动机性能测试实验室以及日本丰田汽车公司设立的T-TEP教室等,其中汽车检测诊断实验室和汽车构造实验室是交通部重点建设实验室。
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简介
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先后开办交通监理、交通运输管理、高速公路管理、交通安全与监控、物流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交通工程、物流工程安全工程等9个本、专科专业,毕业生主要工作在交通工程管理、交通运输管理、物流管理、地理信息工程、城市公共交通、交通设施建设、公路工程规划等行业和部门。
专业整合后,现设有交通工程、物流工程、安全工程、交通设备信息工程4个本科专业,并在物流工程专业下开设国际航运管理专业方向。其中,物流工程被评为山东省特色品牌专业,交通工程专业被评为校级品牌专业,安全工程和交通设备信息工程为行业重点支持专业。
现有专任教师55人,其中:教授7人、研究员1人、副教授10人、副研究员1人、高级工程师2人、讲师25人、助理研究员1人、助教8人。其中博士13人(含在读博士4人)、硕士39人、硕士生导师9人。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还从政府主管部门、大中型企业和国内外大专院校聘请兼职和客座教授,定期举办专题教学和学术讲座。系还与日本国神户商船大学、加拿大马尼托巴大学等国外院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合作关系,定期互派教师交流和讲学。近几年,在交通规划、交通运输管理、交通安全技术、交通事故分析与再现、交通信息一体化研究、物流规划与管理、GIS应用、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科研和教学成果。近几年,主持了2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和交通行业重点项目,多项获省部级奖励;主编教材与科技书籍20多部;撰写专业学术论文121篇,其中EI、SCI、ISTP收录60篇。
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始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思路,注重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与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校内建有交通与物流工程实验中心,是学校重点发展实验中心之一,并被中国物流学会吸纳为产学研合作基地。在中央和地方财政的资助下,该中心建设了交通工程实验室、物流工程实验室、交通安全实验室。各实验室的教学设备充实,为培养专业人才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
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下设智能交通与安全研究所、物流工程研究所、交通工程研究所和交通事故司法鉴定所4个科技服务机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锻炼平台。
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现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教学创新团队”2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2个(交通安全、智能交通)、“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科研创新团队”1个(轨道交通研究)。
多年来,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重视学风建设和就业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并取得了优异成绩,曾多次获得全国物流设计大赛、全国交通科技大赛奖励。学生考研录取率高,就业形势和发展前景好。
交通土建工程学院简介:
土木工程系始建于1958年。目前设有本科专业7个,即土木工程专业(分道路工程、桥梁工程、试验与检测技术、涉外工程、铁道工程、地下工程6个专业方向)、测绘工程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分工程造价管理、施工安全管理两个方向)、地理信息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专业;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另有1个专科专业,即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其中试验与检测技术方向,1998年被原国家教委批准为全国高等学校第四批专业教学改革试点。“道路与铁道工程学科”05年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土木工程专业”08年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10年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目前在校学生约3000余人。 全系设有“桥梁结构、道路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工程管理、岩土工程、港口与航道、材料与实验检测、”八个教研室,共有教师107人,其中,国家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3人,副教授3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8人,硕士学位70人。另外,还有来自生产单位的外聘教授6人。在教师队伍中,通过多年的工程实践锻炼,有33人已成为既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又有较强理论基础的“双师型”教师。“交通土建教学团队”和“双语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近年来,全系教师在国家和省级各个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主编出版教材和专著20本;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5门;完成省、部级的重要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省部级教科研成果奖6项。
该系拥有的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具有交通部乙级资质;是山东省普通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设有建材、土工、路面、桥梁、测量、力学、水力、地质、港口、项目管理、地理信息等10几个实验室,使用面积约有10000平方米,设备总值约4000多万元,拥有多台国内外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其中,路面结构实验室、桥梁检测与加固实验室、港口航道实验室被教育部列为“行业特色实验室”,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
该系还设有公路环境与工程实验研究中心,路桥设计研究院、交通材料研究所、岩土与基础工程研究所、桥梁检测与加固研究所,项目管理研究所。土木工程系与山东省路桥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山东省交通科研所、各地市公路局等建设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基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生毕业后,主要去交通、公路、市政、建筑、水利、铁路等部门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养护、管理等工作。学生每年考研录取人数约100人。学生就业率为100%。
土木工程系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前提下,面向工程一线,服务于社会,积极参与地方公路建设,先后参与了济青高速公路、济聊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104、220、309等多条公路的设计、检测或监理,承担了多座桥梁的试验与检测任务,完成了多个市县公路网规划。
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简介:
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成立于1995年,前身是电气电子系,2011年由“信息工程系”更名为“信息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现已发展为规模较大、整体实力较雄厚的骨干学院之一。该院设有船舶电子电气工程硕士点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五个本科专业,设有计算机基础教研室、计算机软件教研室、计算机应用教研室、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教研室、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自动化教研室、计算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另有一个船舶电气应用技术研究所、船舶电气项目部、计算机项目部。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山东省计算机协会的理事单位,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山东省自动化协会的理事单位,中国嵌入式系统工程中心挂靠点。船舶电气实验室被列为山东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电工电子实验中心被列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实验室,评为"山东省高校省级一类实验室"、"山东交通学院先进实验室"、国家嵌入式系统工程中心,“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被列为院级重点学科。与厂矿、企业长期合作建立了稳定的生产实习、就业基地7个。学院被评为山东省企校合作培养人才先进单位。
该院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教师73名,有教授、副教授30名,80%以上的教师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现有在校学生1800人。
该院师资有较强的科研实力,拥有一批学术造诣较深,且在工业控制、调速、电力系统自动化等领域内有一定影响的学术骨干。近几年先后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横向科研课题几十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教材20多部。
目前,该院已与国内外多所知名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与丹麦奥胡斯大学、瑞典布罗斯大学常年互派留学生,并建有中外双学位留学项目,聘请了日本大阪产业大学、奥胡斯大学学院的多名专家、教授为该院的客座教授。
该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积极探索素质教育规律和教育教学方法,突出“加强基础、注重能力、面向世界”的培养目标,适时调整、修改教学计划,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在对日软件外包人才、船舶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人才的培养方面走在山东省高校的前列。
该院重视学生个性培养,素质培养活动活跃,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及外语四、六级通过率多年来一直在全校名列前茅,2002年以来该院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曾获全国一等奖、二等奖,获山东赛区一、二、三等奖若干项,2003年以来在山东省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参加山东省高校计算机专业日语大赛包揽一、二、三等奖。该院加强和浪潮集团、齐鲁软件园、鲁能积成电子有限公司、北京中讯集团、浪潮电子设备有限公司、大连华信计算机公司、日本NEC、日立情报公司、中国柯莱特集团等用人单位的联系,率先实行3+1改革,毕业生提前一年被预定,船电专业方向的学生被中远集团、威大轮渡等单位全部录用,学生整体就业率达到99%以上。
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简介:
船舶与港口工程学院位于最适宜人类生活和居住的美丽海滨城市——威海,是山东省航海教育的先行者,始建于1965年。 校园环境幽雅,建筑风格独特,是一所与蓝天为伴、碧海为邻的花园式学院。现有教职工70余人,其中教授4人,客座教授4人,副教授30人,博士7人,硕士41人,持有无限航区一等轮机长等适任证书的“双师型”教师60%,国家海事系统专家1人。建有大型轮机模拟器实验室、船舶建造实验室、游艇建造实验室等80个专业实验室。拥有海洋环境研究所、油液检测中心、机械无损探伤检测中心等特色实验室。实验室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总值9000余万元。
作为培养航运人才的“摇篮“,学院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特色求发展”的教育理念,发挥特色专业优势,建设成服务我省蓝色经济、培养海事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先后与意大利热那亚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等多所国内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30个。学院与中远集团、中海集团、青岛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中航威海船厂有限公司等两百余家用人单位建立了稳定的人才供需协作关系,就业信息渠道畅通、就业面广。我院开设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和“游艇邮轮工程”等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