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队伍
导师队伍
二、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为天然产物化学、生物过程工程与生态过程等。先后主持完成“973”前期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科技重点项目、江西省重大科技专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余项;作为骨干成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申请/获批国家发明专利8项;出版著作、教材5部,获江西省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项。
三、目前正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 内生真菌石杉碱甲生物合成途径及代谢调控研究(21066014), 国家自然基金, 2011-2013
[2] 鄱阳湖流域重要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与示范(2011BAC13B04),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 2012-2015
[3] AD治疗药物HupA微生物发酵关键技术研究(2010AZD00307), 江西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 2011-2013
[4] 蛇足石杉内生真菌石松类生物碱分离及生物活性研究, 江西省赣鄱“555”人才工程培养计划, 2011-2013
[5] 木薯生物炼制生物柴油中试关键技术研究, 江西省高校产学研科技项目, 2012-2014
四、近期发表主要论文
[1] Zhu D*, Wang J, Zeng Q, Zhang Z, Yan R. A novel endophytic Huperzine A-producing fungus, Shiraia sp. Slf14, isolated from Huperzia serrata. J Appl Microbiol, 2010, 109 (4): 1469-1478.
[2] Wang Y, Zeng QG, Zhang ZB, Yan RM, Wang LY, Zhu D*.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endophytic Huperzine A-producing fungi from Huperzia serrata. J
[3] Zhang ZB, Zeng QG, Yan RM, Wang Y, Zou ZR, Zhu D*. Endophytic fungus 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 LF70 from Huperzia serrata produces Huperzine A. World J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1, 27: 479-486.
[4] Wang Y, Zeng QG, Zhang ZB, Yan RM, Zhu D*. Antagonistic bioactivity of an endophytic bacterium H-6. Afr J Biotechnol, 2010, 9(37): 6140-6145.
[5] Yan R, Zhang Z, Zeng Q, Zhu D*, Chu J. Carbon metabolism and energy conversion of Synechococcus sp. PCC7942 under mixotrophic conditions: Comparison with photoautotrophic condition. 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2011, DOI: 10.1007/s10811-011-9683-2.
[6] Yan R, Zhang Z, Zeng Q, Zhu D*, Chu J. Characterization of energy conversion of Synechococcus sp. PCC7942 under photoautotrophic conditions based on metabolic flux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alysis. Biotechnology and Bioprocess Engineering, 2011, 16(3): 520-530.
[7] Zeng Q, Luo F, Zhang Z, Yan R, Zhu D*. Phosphate solubilizing rhizospherebacterial T21 isolated from Dongxiang wild ricespecies promotes cultivated rice growth. 2010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ellular, Molecular Biology, Biophysics and Bioengineering (CMBB),
[8] Yuan J, Ai Z, Yan R, Zhang Z, Zeng Q, Zhu D*. Efficient lipid fermentation using cassava as feedstock for biodiesel production.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ergy and environment (ICEE),
[9] 袁锦云, 艾佐佐, 张志斌, 颜日明, 曾庆桂, 朱笃*. 皮状丝孢酵母B3利用木薯淀粉发酵生产微生物油脂. 生物工程学报, 2011, 27 (3): 453-460.
[10] 颜日明, 张志斌, 曾庆桂, 朱笃*, 储炬. 聚球藻7942混养培养中碳代谢与能量利用. 生物工程学报, 2010, 26 (9): 1239-1248.
[11] 颜日明, 张志斌, 朱笃*, 储炬. 聚球藻7942光自养培养的碳代谢和能量代谢. 生物工程学报, 2009, 25(9): 1352-1359.
[12] 罗菲, 汪涯, 曾庆桂, 颜日明, 张志斌, 朱笃*. 东野根际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 生物多样性, 2011, 19 (4): 476-484.
[13] 汪涯, 颜日明, 曾庆桂, 张志斌, 汪娣, 朱笃*. 一株产石杉碱甲蛇足石杉内生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菌物学报, 2011, 30(2): 255-262.
[14] 汪涯, 曾庆桂, 张志斌, 颜日明, 王凌云, 朱笃*. 蛇足石杉内生真菌分离及其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6): 734-740.
[15] 颜日明, 张志斌, 邱晓芳, 曾庆桂, 游海, 朱笃*. 高产绿原酸杜仲细胞悬浮培养体系优化研 究. 中草药, 2010, 41 (02):301-304.
[16] 张志斌, 颜日明, 邱晓芳, 曾庆桂, 游海, 朱笃*. 杜仲愈伤组织与悬浮细胞中黄酮和绿原酸积累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09, 34 (13): 1636-1639.
[17] 曾庆桂, 朱笃*, 颜日明, 朱飞, 王志兴. 一株拮抗真菌的蛇足石杉内生细菌分离鉴定及培养条件优化. 微生物学通报, 2008, 35 (04): 512-518.
[18] 颜日明, 张志斌, 邱晓芳, 曾庆桂, 游海, 朱笃*. 杜仲细胞悬浮培养产黄酮及其动力学研究.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08, 28 (10): 60-65.
[19] 刘易鑫, 颜日明, 鲁顺保, 张志斌, 邹峥嵘, 朱笃*. 突托蜡梅叶中挥发油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22): 3149-3154
二、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
主要从事金属酶的模拟和功能配合物的研究工作,包括功能性配位物的合成、结构及性能研究;功能性大环配合物;金属配合物药物。
主要研究方向:药物研发与生产技术, 功能配合物化学。
三、科研成果
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具生物活性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化学模拟研究(0520083);双β-二酮桥联双核功能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2008GZH0063);具大π-π共轭链的双核金属配合物的结构功能及某些生物学作用研究(2010GZH0126)。主持江西省科技厅对外科技合作项目一项:复杂难选高硫铜矿石分选的新型药剂研究(2009BHB14600)。
主持江西省教育厅产学研合作项目一项:多晶硅超声波环保节能清洗设备的研制与开发(GJJ10007);主持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九项:具生物活性的双β-二酮桥联双核金属酶模拟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GJJ06338),双核镍(II)功能配合物的合成及磁性研究(GJJ07429),5,10,15,20-四(4-羧基苯基)卟啉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应用研究(GJJ08527),具有生物活性的双核氧钒配合物模拟酶的合成与表征(GJJ10701)等。
主持宜春市科技计划重点项目(20044718)、高新技术产业重大项目(JXYC2007KSA030)、科技合作计划项目(JXYC2009KHA003)和产学研合作项目(JXYC2010KHA005)各一项。
近五年来共发表论文论文40余篇,SCI收录16篇,参加全国化学学术研讨会8次,发表会议论文9篇。参与的鉴定(结题)/获奖成果8项。论文代表作:
[1] 梅光泉, 王庐云, 罗勤慧﹡. 大环锰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超氧化物歧化酶模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3;14(3): 317-319
[2] Qian Wen, Mei Guang-Quan, Luo Qin-Hui﹡. A study on some macrocyclic bicooper(II) complexes as the model compounds of superoxide dismutase.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 1996;14(2): 114-122
[3] 梅光泉, 田亚平, 方允中, 罗勤慧﹡. 若干锰(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清除活性氧效能的研究. 无机化学学报, 2002;18(4): 357-361
[4] 梅光泉, 钱雯, 王志林, 罗勤慧﹡. 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2Zn2SOD)在汞电极上的吸附研究. 无机化学学报, 2003;19(7): 774-778
[5] 梅光泉﹡, 晏细元, 袁晓玲, 黄可龙. 若干大环铜(Ⅱ)、锰(Ⅱ)配合物模拟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研究. 化学试剂, 2005; 27(4): 201-203
[6] Mei Guang-Quan﹡, Huang Ke-Long, Huang Hai-Ping. 3,3’-Bisacetylacetonato-bis[(1,10-phenanthroline) palladium(II)] bis(hexafluorophosphate) acetonitrile solvate. 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 2006; E(62): m2743-2744
[7] Mei Guang-Quan﹡, Huang Ke-Long. (Acetonitrile)(2,2':6',2''-terpyridyl-κ3N)palladium(II)] bis(hexafluorophosphate). 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2007; E(63): m2029
[8] 梅光泉﹡, 黄可龙, 陈立泉. 乙酰丙酮和1,10-菲咯啉的双核钯(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谱学研究. 分析测试学报, 2008; 27(2): 113-117
[9] 梅光泉﹡, 黄可龙. 二乙酰丙酮桥联的双核钯(Ⅱ)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09; 45(4): 458-462
[10] 梅光泉﹡, 曾锦萍, 刘万云, 黄可龙. 9,10-蒽-3,3’-双(1,3-戊二烯-2,4-二醇)桥联双核镍(II)配合物的合成及磁性研究. 稀有金属, 2010; 34(1): 73-78
[11] Deng Ji-Hua, Yuan Xiao-Lin, Mei Guang-Quan﹡. A three-dimensional highly stable Zn(II) coordination polymer based on 1,4-benzeneditetrazolate (H2BDT): Synthesis, crystal structure, and luminescent properties. Inorganic 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2010; 13(12): 1585-1589
[12] Deng Ji-Hua, Zhong Di-Chang, Mei Guang-Quan﹡. A Perfect Three-dimensional Hydrogen Bonding Network within Hydroxonium Hexa-aqua-magnesium(II) Trichloride. Chinese J. Struct. Chem., 2011; 30(7): 1054-1058
[13] 梅光泉﹡, 周建良, 刘万云, 应惠芳. 4,4’-联苯二乙酰丙酮桥联双核铜(II)配合物的合成、EPR谱与热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5(4): 582-586
二、 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
围绕设计合成新型药物,及对天然药物进行结构修饰等的催化有机合成及其合成方法学等开展研究工作。
三、 科研成果
1、 科研教学项目
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资金项目“双齿杂化有机膦配体的合成及在C-Cl键活化和催化Suzuki偶联反应中的应用”( NO. 20763008),结题,8万。
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具有“hemilabile”效应的环钯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C-C偶联反应”( NO. 21063015),在研,28万。
3.主持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TFT用液晶化合物的绿色合成及催化机理研究”(NO. 20114BAB203012),在研,2万。
4.主持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新型有机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催化联苯乙酸的合成”(赣教技字[2007]310号),结题,1万
5.主持江西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模式研究”(JSJG-
6. 主持江西省药学与制药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赣教高字[2007]70号),在研,4万
7.主持江西省药学与制药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团队的建设(赣教高字[2008]100号),在研,4万
8. 主持江西省高校锂电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赣教高字(2010)60号],在研,10万/年
9.主持宜春市重点科技计划项目“非甾体抗炎药合成过程中的新型催化剂及绿色合成路线”(宜科字[2006]56号),结题,1万
10.主持宜春市科技局工业类科技计划项目“TFT用液晶材料烷基氯甲基侧氟三联苯绿色合成过程中的新型催化剂”(宜科字[2010]24号),在研,2万
11.主持宜春市科技局科技平台项目“宜春市锂电新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 (宜科字[2010]24号),在研,1万
2、 代表性论著(译著、教材)、论文
(1)MengPing Guo, Qiaochu Zhang. An inexpensive and highly stable palladium complex with a dibenzyl diisopropylphosphoramidite ligand for room temperature Suzuki cross-coupling reactions under ambient atmosphere[J]. Tetrahedron Letters, 2009, 50(17): 1965-1968.
(2) Mengping Guo, Zhiyong Zhu, Hongwei Huang, Qiaochu Zhang. Phosphine-free palladium catalyzed Suzuki coupling of aryl chlorides in morpholine under aerobic conditions[J]. Catalysis Communication , 2009, 10, 865-867.
(3) Meng-PingGuo, Ji-HuaDeng, Qiao-ChuZhang, Hui-RuiGuo, LinYuan. 1-(
(4) Mengping Guo, Cuiquan Guo, Huirui Guo, Dichang Zhong, Weiqiang Zhou. {2, 6-Bis[1-(phenylimino)ethyl]pyridine}dichloridomanganese(II) dichloromethane hemisolvate[J]. Acta Cryst. 2007, E63: m3025-m3026.
(5) Mengping Guo, Fangfang Jian, Ren He, The Novel And Highly Efficient P, O Chelated Pd(II) Complexes Catalyzed Suzuki Cross-Coupling Reaction At Room Temperature[J]. Organic Chemistry An Indian Journal. 2007, 3(3), 122-125.
(6) Mengping Guo, Fangfang Jian, Ren He. The air-stable and highly efficient P, N-chelated palladium(II) complexes as catalysts for the Suzuki cross-coupling reaction at room temperature[J]. Tetrahedron Letters. 2006, 47(12), 2033-2036.
(7) Mengping Guo, Fangfang Jian, Ren He. Efficient synthesis of fluorinated biphenyl derivatives via Pd-catalyzed Suzuki coupling reactions in aqueous solvents at room temperature[J]. Journal of Fluorine Chemistry. 2006, 27(2), 177-181.
(8) Mengping Guo, Fangfang Jian, Ren He, Hailian Xiao. Bis[(diphenyl phosphino) acetato-к2 O,P]palladium(Ⅱ) dichloromethane solvate[J]. Acta Cryst. 2005, E61, m1635-m1636.
(9) Mengping Guo, Fangfang Jian, Ren He. Cross coupling reactions catalyzed by P⌒O chelate palladium complexes at room temperature[J]. Tetrahedron Letters. 2005, 46(52): 9017-9020.
(10)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大学基础化学实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
(11)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药学与制药工程专业实验》,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年
3、 科研奖励
2011年获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二等奖
二、 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
长期从事生物医药及功能食品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的药效学研究与安全性评价。
三、 科研成果
1、 科研(教学)项目
抗肝炎中药一类新药乌索酸及其制剂的研究开发,国家“863” 计划项目
熊果酸皂苷的半定向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一类抑菌糖脂的合成和活性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
《乌索酸标准样品》,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标准样品计划项目
化妆品用茶油生产新工艺及产品质量标准的研究,省支撑计划项目
油茶籽综合开发利用研究,江西省“星火”计划项目
乌索酸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的实验研究,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
乌索酸的制备工艺研究,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
乌索酸提取中试工艺的研究,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
乌索酸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熊果酸对人肝星状细胞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
江西省地方标准《乌索酸标准品》的制定,省质监局
江西省地方标准《乌索酸》的制定,省质监局
《药理学》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省教育厅教改项目
参与式教学在《临床药物治疗学》中的实践探索 ,省教育厅教改项目
陆英有效成分∨对血液黏度、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作用的动物实验研究,市科技计划项目
乌索酸抗肝炎的实验及临床研究,市科技计划项目
枇杷叶药渣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市科技计划项目
温汤矿泉水饮用人群健康调查,市重点科研计划项目
江西省油茶深度开发研究工程中心建设,市重点科研计划项目,
2、 代表性论著(译著、教材)、论文
乌索酸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保护作用,中草药
乌索酸对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影响,中成药
乌索酸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免疫学杂志
乌索酸对动物实验性肝损伤及胆汁的影响,中药材
乌索酸对大鼠实验性肝损伤的研究,中草药
乌索酸与齐墩果酸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比较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乌索酸一般药理学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五加参主要活性成分的抗应激作用研究,食品科学
黄毛楤木总甙的抗应激作用,食品科学
松针的毒性研究,食品科学
江西黄毛楤木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影响,中药材
HPLC—PAD法测定市售六味地黄丸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的含量,中成药,
糖化后的油茶粕生物发酵乙醇研究,食品工业
绞股蓝发酵矿泉饮料的研制,食品工业
江西黄毛楤木生药学、化学及药理活性研究概述,安徽农业科学
3、 科研奖励
江西黄毛楤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研究,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油茶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绞股蓝皂甙提取新工艺及其胶囊产品开发,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甘茶蔓饮料的研制,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宜春市生物医药技术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宜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乌索酸抗肝炎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宜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乌索酸标准品的制备研究,宜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乌索酸》标准,江西省标准化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金果乐饮料的研制,宜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乌索酸的制备工艺研究,宜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江西省地方标准《乌索酸》、《乌索酸标准品》的生产技术规程,宜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乌索酸标准品》标准,江西省标准化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江西省地方标准《乌索酸》的制订,省高校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枇杷叶药渣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省高校科技成果奖三等奖
乌索酸生产工艺中试研究,江西省高等学校科技成果奖二等奖
乌索酸在制备治疗病毒性肝炎药物中的应用,国家发明专利
二、 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与基因工程;具体研究领域如下:
1、植物色素(花色苷)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花色苷是植物次生代谢过程中产生的类黄酮物质,它被证明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血脂、改善胰岛素抵抗、抗突变及抗肿瘤作用等生物活性,可应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行业。
当前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彩色马铃薯和紫色水稻花色苷,经过长期研究,已有较好的工作基础,相关在研究课题有2项,发表相关论文20篇。
2、活性硒药物的开发利用
有机硒药物是一类新型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以及治疗神经系统方面疾病的作用,有机硒类化合物还具有抗炎、抗衰老、防治心血管疾病及预防肝部疾病等药理作用,已成为药物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微藻对硒具有很强的富集能力,而且富含多种类型的硒蛋白,具有开发为新型富硒产品的天然优势。
当前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小球藻的富硒作用,已筛选到部分富硒藻株并发现了一种制备活性硒的生物学方法。
3、抗病毒活性蛋白的基因工程
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蛋白,根据产生细胞不同可分为α干扰素、β干扰素和γ干扰素三类;其中IFN-α最重要的应用是用来治疗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癌症,全球市场规模每年约14亿美元;IFN-β主要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每年约10亿美元;IFN-γ主要用治疗慢性肉芽肿病和骨质疏松,每年约2亿美元;由于基因工程重组干扰素的糖基化对其临床效果影响不大,故常用大肠杆菌作为宿主,但也可用其它真生物作为宿主。
当前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干扰素和胸腺肽基因工程,我们已合成了人干扰素α2b-胸腺肽α1融合基因,并已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和植物表达载体,用于转化大肠杆菌和小球藻等植物材料,期望获得高效表达,为生产应用打下基础。
三、 科研成果
1、 科研教学项目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马铃薯卷叶病毒侵染激活花色苷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项目批准号30860033)。
(2)主持完成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项目《马铃薯愈伤组织中花青苷的生物合成及其稳定性研究》,赣教技字[2007]313号。
(3)主持省教育厅科技项目《东乡野生稻超高产组合的发现、选育及其人工种子的研制》(项目编号GJJ10601)。
(4)主持江西省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紫色稻草中花色苷的提取及其残渣的转化利用》。
(5)主持宜春市科技项目《虎舌红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6)主持万载县科技项目《龙牙百合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7)参与完成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草菇采后安全保鲜技术开发研究》。
(8)参与完成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名贵花卉(花用万载龙牙百合)培育技术研究》。
(9)参与完成江西省科技厅《优质适用型两用不育系选育与利用》。
(10))参与完成江西省教育厅教研项目《农科类专业摆脱困境的应对策略》。
(11)参与江西省教育厅教研项目《地方高校生物科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创新实验实践》。
(12)参与农业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印楝的耐寒性驯化试验》,(药重开05-13)。
2、 代表性论著(译著、教材)、论文
[1] 卢其能,杨清,沈春修.马铃薯类黄酮-3-O-葡萄糖基化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华北农学报, 2009, 24(4): 11-16.
[2] 卢其能,杨清,沈春修.马铃薯愈伤组织中色素含量与4个花色苷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09, 28(4): 687-684.
[3] 卢其能,杨清,沈春修.马铃薯3GT基因转化拟南芥引起花色苷大量积累.浙江农业学报, 2009, 21(6): 637-641.
[4] 黄友明,卢其能,张双艳.观赏紫稻花色苷含量和稳定性的研究.北方园艺,2009, (2): 108-110.
[5] 卢其能,杨清,却志群,黄友明.马铃薯野生种C H S 基因cD N A 的克隆与表达分析.华北农学报,2008, 23(5): 17-22.
[6] 卢其能,胡威,却志群.影响印楝愈伤组织生长和印楝素积累主要因素的初步研究.林业科技,2008, 33(6): 3-6.
[7] 卢其能,高锦萍,彭春玲.花色基因工程改良的主要策略.现代农业科技,2008, (18): 319-320.
[8] 却志群, 卢其能, 沈春修.红掌组织培养技术.北方园艺,2008, (11): 153-1544.
[9] 卢其能,杨清.激素等外源物质对马铃薯愈伤组织花色苷积累的影响.西北植物学报,2007, 27(11): 2233-2239.
[10] 卢其能,罗晓明,江辉,邹一平.抗菌肽研究进展.江西科学,2007, 25(4): 428-433.
[11] 卢其能,杨清.马铃薯花色苷种类、含量和稳定性研初步究. 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16): 4811-4813.
[12] 卢其能,杨清.马铃薯花色苷研究进展. 北方园艺,2007(9): 54-57.
[13] 张易,郭建林,卢其能,杨清..野生种马铃薯PHYA基因cDNA的克隆与表达分析.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6, 42(6): 1081-1085.
[14] 卢其能,杨清,邹华文.铈对马铃薯悬浮培养的愈伤组织中花青苷积累及其生物合成基因表达的影响.中国稀土学报,2006, 24(4): 514.
[15] Lu Qineng , Yang Qing , Zou Huaweng. Effects of cerium on accumulation of anthocyanins and expression of anthocyanin biosynthetic genes in potato cell tissue cultures. Journal of Rare Earths, 2006, 24(4): 479-485.
[16] Lu Qineng , Yang Qing. cDNA 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anthocyanin biosynthetic genes in wild potato (Solanum pinnatisectum).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6, 5(10): 811-818.
[17] 李云,卢其能*,赵昶灵,沈春修. 马铃薯野生种Solanum pinnatisectum 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贵州农业科学, 2010.38(10): 8-11.
[18] 李云,卢其能*,赵昶灵. 影响马铃薯再生体系建立的主要因素. 安徽农业科学, 2010.38(28):15487-15489.
[19] 李云,卢其能*,赵昶灵,沈春修. 二倍体马铃薯野生种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江苏农业科学, 2011.(1):62-64.
[20] 李云,卢其能*,赵昶灵,沈春修. 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9(26):15858-15859, 15861.
[21] 李云,卢其能*,赵昶灵,沈春修. 马铃薯抗卷叶病毒基因工程研究现状.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1.(9):142-148.
[22] 岳红,卢其能*,赵昶灵,李云,周佐仪,黄小明. 贮藏条件对马铃薯龙葵素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浙江农业科学, 2011.(5):1082-1084.
3、 科研奖励
《水稻短光敏核不育性发现和短光敏雄性不育水稻D38s》,2006年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水稻短光敏雄性不育性发现、稳定及育性转换规律研究》,2007年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李开泉简介 一、基本情况 李开泉,男,1954年10月生,研究员、教授、硕导、国家天然产物标准样品评审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天然药物学重点学科带头人、省精品课程《天然药物化学》负责人。
二、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为天然药物及食品加工工艺,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
三、科研成果
1、科研(教学)项目
主持或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标准委及省市科研课题38项,获国家科技成果3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研制成功乌索酸国家标准样品1项;获国家标准样品证书1项,制订国家标准《乌索酸纯度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1项;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省标准化科技成果一、三等奖各1项,省高校科技成果二、三等奖各2项,市科技进步奖19项;制订江西省地方标准2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及重要报告118篇。
2、代表性论著(译著、教材)、论文
序号 |
题 目 |
刊名或会议 |
卷期 |
作者 |
年份 |
1 |
枇杷叶药渣中三萜酸类成分提取工艺研究 |
中国药学杂志 |
46(1): |
李开泉、陶华蕾 |
2012 |
2 |
马鞭草中熊果酸的分离制备及其含量测定 |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
33(1): |
李开泉,熊曼萍 |
2012 |
3 |
女贞子中齐墩果酸的提取与检测 |
江西农大学报 |
34(1): |
李开泉,陶华蕾 |
2012 |
4 |
迷迭香叶中熊果酸的提取与结构鉴定 |
江西师大学报 |
36(1):1-4 |
李开泉,陶华蕾,龚艳芳 |
2012 |
5 |
青叶胆中齐墩果酸的制备工艺及其纯度测定 |
生物加工过程 |
10(1): |
李开泉 |
2012 |
6 |
栀子花中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测定 |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
24(1): |
李开泉、曾晓敏 |
2012 |
7 |
车前草中熊果酸的分离制备及其含量测定 |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
24( ): |
李开泉,兰平生 |
2012 |
8 |
乌索酸纯度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 |
GB/T24773-2009 |
李开泉、叶文峰 |
2009 |
9 |
Production process for ursolic acid |
《EI》 |
|
李开泉、陈武 |
2009 |
10 |
枇杷叶中熊果酸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31(1):109 |
李开泉、陶华蕾 |
2009 |
11 |
高纯度乌索酸提取工艺研究 |
省科技厅成果鉴定会 |
南昌 |
李开泉 |
2009 |
12 |
乌索酸生产工艺的中试研究 |
省教育厅成果鉴定会 |
南昌 |
李开泉 |
2009 |
13 |
超声波对枇杷叶中熊果酸提取效果的考察 |
江苏农业科学 |
(2):251 |
李开泉、熊知行 |
2009 |
14 |
国家标准:《乌索酸纯度的测定(HPLC法)》 |
国家标准审定会 |
昆明 |
李开泉、叶文峰 |
2008 |
15 |
国家标准编制报告 |
国家标准审定会 |
昆明 |
李开泉 |
2008 |
16 |
山楂中熊果酸的提取及含量分析 |
食品研究与开发 |
29(12):97 |
李开泉、兰平生 |
2008 |
17 |
国家标准样品研制报告 |
国标委评审会 |
北京 |
李开泉 |
2008 |
18 |
乌索酸标准样品均匀性研究 |
国家标准样品审定会 |
北京 |
李开泉、邹盛勤 |
2008 |
19 |
乌索酸标准样品稳定性研究 |
国家标准样品审定会 |
北京 |
李开泉、邹盛勤 |
2008 |
20 |
乌索酸国家标准样品定值研究 |
国家标准样品审定会 |
北京 |
李开泉、邹盛勤 |
2008 |
21 |
国家标准样品乌索酸的研制 |
国家标准样品审定会 |
北京 |
李开泉 |
2008 |
22 |
江西省地方标准《乌索酸标准品》 |
省地方标准审定会 |
南昌 |
李开泉 |
2008 |
23 |
江西省地方标准《乌索酸》 |
省地方标准审定会 |
南昌 |
李开泉 |
2008 |
24 |
纤维素酶对乌索酸的提取效果 |
安徽农业科学 |
35(13):3775 |
李开泉 |
2007 |
25 |
枇杷叶齐墩果酸的超声提取效果研究 |
江苏农业科学, |
(4):1209 |
李开泉 |
2007 |
26 |
枇杷叶熊果酸的超声提取研究 |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
24(3):201 |
李开泉、兰平生 |
2007 |
27 |
超声波与热回流对枇杷叶中乌索酸的提取效果 |
浙江林学院学报 |
24(2):239 |
李开泉、周兰姜 |
2007 |
28 |
Production Process of Ursolic Acid |
化工学报 |
57(2):380 |
李开泉、陈武 |
2006 |
29 |
熊果酸的生产工艺研究 |
江苏农业科学 |
(4):135 |
李开泉、刘水玲 |
2006 |
30 |
乌索酸标准样品的中试制备工艺 |
湖北农业科学, |
45(6):820 |
李开泉、陈武 |
2006 |
31 |
枇杷叶药渣中乌索酸的提取分离 |
安徽农业科学, |
34(21):5652 |
李开泉、王菲 |
2006 |
32 |
省地方标准:《乌索酸》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标准备案公告 |
[2006]第1号 |
李开泉、陈武 |
2006 |
33 |
省地方标准:《乌索酸标准样品》 |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标准备案公告 |
[2006]第1号 |
李开泉、陈武 |
2006 |
34 |
以枇杷叶为原料提取乌索酸工艺研究 |
宜春学院学报 |
26(4):1 |
李开泉、叶文峰 |
2004 |
35 |
薯蓣属植物的研究开发现状 |
林产化工通讯 |
38(2):26 |
李开泉 |
2004 |
36 |
萜类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
宜春学院学报 |
26(60:38 |
李开泉、陈武 |
2004 |
37 |
陆英中乌索酸提取工艺正交优选 |
中草药 |
34(9):791 |
李开泉、陈武 |
2003 |
38 |
以陆英为原料提取乌索酸的工艺研究 |
中成药 |
25(5):356 |
李开泉、叶文峰 |
2003 |
39 |
陆英中乌索酸的分离与鉴定(Ⅰ) |
宜春学院学报 |
25(5):1 |
李开泉、陈武 |
2003 |
40 |
黄毛楤木化学成分的研究 |
ACADEM-2003 |
德国 |
李开泉 |
2003 |
41 |
以陆英为原料提取乌索酸的工艺研究 |
中成药 |
25(5):356 |
李开泉、陈武 |
2003 |
42 |
乌索酸的化学、药理及临床应用 |
中成药 |
24(9):709 |
李开泉 |
2002 |
43 |
银杏叶的化学研究 |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 |
14(1):61 |
李开泉 |
2002 |
44 |
黄毛楤木化学成分的研究 |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
8(12):28 |
李开泉、陈武 |
2001 |
45 |
陆英抗肝炎主要成分乌索酸的化学研究 |
中草药 |
32(增):36 |
李开泉、陈武 |
2001 |
46 |
乌索酸的化学研究概况 |
宜春医专学报 |
13(2):128 |
李开泉 |
2001 |
3、科研奖励
序号 |
名 称 |
授予部门 |
等级 |
排名 |
年份 |
1 |
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
江西省人民政府 |
省政府特贴2010-48 |
1 |
2010 |
2 |
国家标准样品评审专家 |
国家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 |
证书 |
1 |
2008 |
3 |
省天然药物学重点学科带头人 |
江西省教育厅 |
证书 |
1 |
2008 |
4 |
课题研究之星 |
宜春学院 |
证书 |
1 |
2007 |
5 |
宜春市科技标兵 |
宜春市人民政府 |
证书 |
1 |
2006 |
6 |
宜春市首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宜春市人民政府 |
证书 |
1 |
2005 |
7 |
硕士研究生导师 |
江西师范大学 |
证书 |
1 |
2004 |
8 |
国家标准样品齐墩果酸研制 |
国标委计划 |
结题 |
1 |
2008 |
9 |
高纯度乌索酸提取工艺研究 |
省科技厅 |
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
1 |
2010 |
10 |
乌索酸生产工艺中试研究 |
省高校科技成果奖 |
二等奖 |
1 |
2009 |
11 |
国家标准样品乌索酸研制 |
省高校科技成果奖 |
三等奖 |
1 |
2009 |
12 |
国家标准:乌索酸纯度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 |
国家质监总局、国家标准委 |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GB/T24773-2009 |
1 |
2009 |
13 |
国家标准样品乌索酸 |
省教育厅 |
结题 |
1 |
2009 |
14 |
枇杷叶二次开发利用 |
省教育厅 |
结题 |
1 |
2009 |
15 |
乌索酸标准样品 |
国家质监总局、国家标准委 |
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公告[2008]第10号 |
1 |
2008 |
16 |
国家标准样品齐墩果酸研制 |
国家标准委 |
[2008]104号 |
1 |
2008 |
17 |
乌索酸标准样品 |
国家质监总局、国家标准委 |
国家标准样品证书GSB11-2259 |
1 |
2008 |
18 |
油茶综合开发利用 |
省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3 |
2007 |
19 |
省级优质课程:《天然药物化学》 |
省教育厅 |
赣教高字[2007]15号 |
1 |
2007 |
20 |
省地方标准《乌索酸》制订 |
省高校科技成果奖 |
二等奖 |
1 |
2007 |
21 |
省标准化成果奖(乌索酸) |
省质监局 |
省标准化成果一等奖 |
1 |
2006 |
22 |
省标准化成果奖(乌索酸标准品) |
省质监局 |
省标准化成果三等奖 |
1 |
2006 |
23 |
国标委计划[2006]97号 |
国家标样委 |
国标委综合97号 |
1 |
2006 |
24 |
江西省地方标准《乌索酸》 |
国家标准委 |
国家地方标准备案公告[2006]第1号 |
1 |
2006 |
25 |
江西省地方标准《乌索酸标准品》 |
国家标准委 |
国家地方标准备案公告[2006]第1号 |
1 |
2006 |
26 |
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国家人事部 |
国人部发[2006]53号 |
1 |
2006 |
27 |
地方标准批准发布公告 |
国家标准委 |
国标委[2006]1号 |
1 |
2006 |
28 |
省地方标准:乌索酸 |
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1 |
2006 |
29 |
省地方标准:乌索酸标准品 |
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1 |
2006 |
30 |
乌索酸标准品的制备研究 |
市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1 |
2005 |
31 |
乌索酸抗肝炎的实验研究 |
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3 |
2005 |
32 |
“863”课题验收意见 |
国家科技部 |
国家“863”计划 |
3 |
2005 |
33 |
《乌索酸》 |
DB36/T454-2005 |
省地方标准报审表 |
1 |
2005 |
34 |
《乌索酸标准品》 |
DB36/T455-2005 |
省地方标准报审表 |
1 |
2005 |
35 |
国家“863”计划课题 |
宜春学院 |
10万元重奖 |
3 |
2004 |
36 |
市科技进步奖(乌索酸制备工艺) |
市奖科技评委会 |
二等奖 |
1 |
2004 |
37 |
市科技进步奖(重点实验室建设) |
市科技奖评委会 |
一等奖 |
3 |
2004 |
38 |
优秀论文奖(薯蓣属植物研究) |
林产化工编辑部 |
优秀奖 |
1 |
2004 |
39 |
乌索酸在制备治疗病毒性肝炎药物中的应用 |
国家知识产权局 |
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
3 |
2003 |
40 |
西部大开发成果奖 |
中国社科管理文库委 |
特等奖 |
1 |
2002 |
41 |
乌索酸在制备治疗病毒性肝炎药物中的应用 |
尤里卡世博会 |
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奖 |
3 |
2002 |
42 |
乌索酸在制备治疗病毒性肝炎药物中的应用 |
世界专利评促会 |
日内瓦国际专利成果博览会金奖 |
3 |
2002 |
43 |
乌索酸在制备治疗病毒性肝炎药物中的应用 |
国际专利推广中心 |
国际优秀发明专利金奖金奖 |
3 |
2002 |
44 |
乌索酸提取新工艺研究 |
市科技局计划 |
结题 |
1 |
2002 |
45 |
银杏酮酯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 |
市科技局计划 |
结题 |
1 |
2000 |
46 |
江西黄毛楤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
世界华人奖评委会 |
世界华人重大成果奖 |
3 |
1999 |
47 |
绞股蓝皂苷提取新工艺 |
省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3 |
1999 |
48 |
肝速康治疗病毒性肝炎研究 |
市科技局计划 |
结题 |
3 |
1999 |
49 |
龙胆泻肝片 |
国家药监局 |
仿制药品,获国家批文 |
2 |
1999 |
50 |
安宫牛黄片 |
国家药监局 |
仿制药品,获国家批文 |
2 |
1999 |
51 |
牛黄蛇胆川贝散 |
国家药监局 |
仿制药品,获国家批文 |
2 |
1999 |
52 |
风油精 |
国家药监局 |
仿制药品,获国家批文 |
2 |
1999 |
53 |
蛇胆陈皮片 |
国家药监局 |
仿制药品,获国家批文 |
2 |
1999 |
54 |
半夏陈皮片 |
国家药监局 |
仿制药品,获国家批文 |
2 |
1998 |
55 |
蛇胆半夏片 |
国家卫生部 |
仿制药品,获国家批文 |
2 |
1998 |
56 |
牛黄解毒片 |
国家卫生部 |
仿制药品,获国家批文 |
2 |
1998 |
57 |
洋参丸 |
国家卫生部 |
仿制药品,获国家批文 |
2 |
1998 |
58 |
洋参含片 |
国家卫生部 |
仿制药品,获国家批文 |
2 |
1998 |
59 |
科技兴卫先进工作者 |
市卫生局 |
证书 |
1 |
1995 |
60 |
猕猴桃系列产品开发 |
市科技局计划 |
结题 |
2 |
1994 |
61 |
南瓜系列产品开发 |
市科技局计划 |
结题 |
1 |
1993 |
62 |
南酸枣系列产品开发 |
省食品工业办 |
省优秀新产品奖 |
3 |
1993 |
63 |
江西黄毛楤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
国家林业部 |
科技进步二等奖 |
3 |
1992 |
64 |
国家科技成果证书(黄毛楤木) |
国家科委 |
国家科委编号:023457 |
3 |
1992 |
65 |
国家科技成果证书(甘茶蔓) |
国家科委 |
国家科委编号:023462 |
3 |
1992 |
66 |
国家科技成果证书(中华五加参酒) |
国家科委 |
国家科委编号:012837 |
2 |
1991 |
67 |
黄毛楤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
市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3 |
1992 |
68 |
甘茶蔓饮料 |
国家知识产权局 |
国家专利公报 |
3 |
1991 |
69 |
甘茶蔓饮料 |
市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3 |
1991 |
70 |
金果乐饮料 |
市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2 |
1991 |
71 |
中华五加参酒研制 |
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2 |
1991 |
72 |
甘茶蔓 |
省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3 |
1990 |
73 |
甘茶蔓饮料 |
全国总工会等八部委 |
银奖 |
3 |
1990 |
74 |
金果乐饮料 |
全国总工会等八部委 |
银奖 |
3 |
1990 |
75 |
鲜香菇罐头试制 |
省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2 |
1989 |
76 |
鲜香菇罐头试制 |
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2 |
1989 |
77 |
甘茶蔓饮料 |
省食品工业办 |
省优秀新产品奖 |
2 |
1989 |
78 |
中华五加参酒 |
省食品工业办 |
省优秀新产品奖 |
2 |
1989 |
79 |
金果乐饮料 |
省食品工业办 |
省优秀新产品奖 |
2 |
1989 |
80 |
金果乐原浆 |
省食品工业办 |
省优秀新产品奖 |
2 |
1989 |
81 |
鲜香菇罐头 |
省食品工业办 |
省优秀新产品奖 |
2 |
1989 |
82 |
金樱美酒研究 |
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3 |
1988 |
83 |
松针福寿酒 |
省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3 |
1987 |
84 |
优秀科技管理人员 |
市科委 |
证书 |
1 |
1987 |
86 |
山苍子精油抗真菌有效成分研究 |
省优秀学术论文奖 |
三等奖 |
1 |
1987 |
87 |
优秀论文奖(山苍子精油研究) |
地区科协 |
一等奖 |
1 |
1987 |
88 |
优秀论文奖(白花蒿研究330例) |
地区科协 |
二等奖 |
1 |
1987 |
89 |
优秀论文奖(松针氨基酸研究) |
地区科协 |
二等奖 |
1 |
1987 |
90 |
优秀论文奖(白花蒿研究126例) |
地区科协 |
二等奖 |
1 |
1987 |
91 |
优秀论文奖(硒与人体健康) |
地区科协 |
三等奖 |
1 |
1987 |
92 |
优秀论文奖(医院科研设计) |
地区科协 |
三等奖 |
2 |
1987 |
93 |
补血酱油的研制 |
市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3 |
1986 |
94 |
优秀论文奖(白花蒿油丸治疗喘慢支330例) |
地区科协 |
二等奖 |
3 |
1983 |
95 |
优秀论文奖(白花蒿油丸治疗喘慢支) |
地区科协 |
二等奖 |
3 |
1983 |
96 |
白花蒿油丸治疗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研究 |
省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3 |
1982 |
二、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
在1997.9-1998.7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做国内访问学者期间,参与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资助项目“红豆杉细胞培养生产紫杉醇”(96-C
三、科研成果
1、科研(教学)项目
①主持完成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美容中药的活性成分提取及药理作用研究”(GJJ08530),2008.11立项,2009.12结题;
②主持完成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药学专业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05YB277),2005.12立项,2006.12结题;
③主持完成中国高教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
“新建地方院校特色学科和专业建设良性互动的研究与实践”(06AIG0670207),2006.11立项,2008.12鉴定结题;
④主持研究2009年宜春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以技术创新来提升宜春的医药产业—宜春市的医药产业升级研究”,待结题;
⑤主持研究2010年校级教改课题:“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2、代表性论著(译著、教材)、论文
①黄浩,候洁,何纯莲,邹国林. 溪黄草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 药物分析杂志,2006,26(12):1888-1890
②黄浩,彭玲,刘临,肖道安. 中药白芨提取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 日用化学工业,2008,38(6):374-377
③黄浩,闻永举,南建忠. HPLC测定妇炎平泡腾片中盐酸小檗碱含量. 解放军药学学报,2008,24(6):540-541
④黄浩,周秀玲,吕美云. 还原性GSH、VC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9,30(2):95-98
⑤黄浩,邹立亮. 以邻为镜,技术创新——论印度药企发展模式对宜春医药产业升级改造的启示.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6):458-460
⑥黄浩,鲁明波,梅兴国. 测定红豆杉悬浮细胞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反应条件初探. 植物生理学通迅,2000.36(2)
⑦黄浩,金文兴. 南方红豆杉9种无机元素的含量测定分析. 江西科学,2000.18(3):180-181
⑧.黄浩. 活性炭及Vc对红豆杉细胞培养的影响.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1. 15(1):34-37
⑨黄浩. 添加化学试剂对红豆杉培养细胞生长的影响.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0. 19(6):54-56
王博龙简介 一、 基本情况 医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年毕业于广西医科大学药理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2008年进入江西省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深造,2010年期满出站。现任宜春学院省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二、 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
天然药物中抗肿瘤、抗肝纤维化活性成分的提取分离、药效评价、分子机理及其动物体内代谢动力学研究。
三、 科研成果
先后主持了江西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乌索酸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抗肿瘤活性研究(2008GZY0086)”;江西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熊果酸对人肝星状细胞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GJJ09607)”;江西省教育厅一般科技项目“PRL-3与卵巢癌转移相关性研究(GJJ12596)”;江西省卫生厅科技项目“熊果酸对肝纤维化信号传导通路TGF-B1/smads的影响”等科研项目。在《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等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
(1) 药理学
(2) 天然药物开发与研究
三、 科研成果
1. 主要科研教学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GC-GCR通路探讨芍药苷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的影响(81060355),主持。在研。
(2)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布洛芬与双氢青蒿素配伍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学研究(GJJ08409),主持。已结题。
(3) 江西省教改项目:药理学本科教学中依托教师科研项目开展创新性实验探讨(JXJG-
(4)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抗瘢1号预防兔耳增生性瘢痕药效学研究(GJJ12599),主持。在研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KDD技术逆向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证候分类(30472121),参与,已结题。
(6)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雷公藤多苷与青蒿素类衍生物配伍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及其免疫学研究(2003AA2Z3514),参与,已结题。
2. 代表性论著(译著、教材)、论文
(1) 易剑峰,熊印华,贾红伟,等.中药杏香兔耳风对大鼠宫颈黏膜EGF表达的影响[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9(2).
(2) 易剑峰.杏香兔耳风对宫颈炎大鼠宫颈黏膜PGE2及外周血T淋巴亚群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1).
(3) 易剑峰,吕爱平.雷公藤甲素与双氢青蒿素配伍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免疫学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6).
(4) 易剑峰,吕爱平.青蒿琥酯与雷公藤多苷配伍治疗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药效及机制初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2).
(5) 易剑峰.布洛芬与双氢青蒿素配伍治疗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的药效及机制初探[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9).
吴正平简介 一、 基本情况 1994年江西中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历任药理教研室主任、美容药物与化妆品学教研室主任,为江西省高校“十一五”重点学科——美容医学学科美容药物学研究方向负责人。
二、 主要研究领域与方向
药理学(心血管药理、消化系统药理和中药药理)。
三、 科研成果
1、 科研教学项目
主持完成5项省级研究科研教学项目:
(1)省教育厅科技项目(赣教技字[GJJ08411]号)——“从黏膜免疫角度探讨中医抗衰老机理的研究”,项目经费:10000元, 2010年6月结题;
(2)省教改项目(JXJG-O
(3)省教育厅科技项目(GJJ09604)——“金花葵花黄酮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活性研究”,项目经费:10000元,2011年3月通过验收结题。
(4)省教改项目(JXJG-
(5)省科技厅社会发展支撑计划项目(2009BSB08100)——“金花葵有效部位提取与药理作用研究”,项目经费:20000元,2011年6月通过验收结题。
主持完成2项市级研究课题:
(1)宜春市科技局科技项目——“氮酮促进氢醌二乙酸酯体外透皮释药作用的研究”,2007年8月结题。
(2)宜春市科技局2009年社会发展类科技计划项目(JXYC2009KSA001)——“金花葵有效部位提取与药理作用研究”,项目经费:10000元,2011年4月通过鉴定结题。
参与完成省级课题2项:
(1)参与省科技厅立项课题(宜科字[2006]63号)——“一枝黄花的成分分析及药效学研究”,第3协作人,2010年5月结题;
(2)参与省教育厅科技项目(赣教技字GJJ08409号)——“布洛芬与双氢青蒿素配伍对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学研究”,第3协作人,2010年12月结题。
主持在研1项省级研究课题: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09ZD061)——“医学美容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理念与实践”,在研。
参与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科学基金项目(81060355)——“GC-GCR通路探讨芍药苷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的影响”,第3协作人。
2、代表性论著(译著、教材)、论文
副主编二部教材:
(1)《美容药物学》:全国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教材,2010年6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2)《美容药物学》: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美容医学专业教材,2010年12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代表性论文:
1.吴正平.红景天多糖对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皮肤衰老的延缓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5):821
2.吴正平.金花葵花总黄酮对衰老模型小鼠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0):1800-1802
3.吴正平.冷桂华,邹盛勤.杏香兔耳风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研究[J].光谱实验室,2011,28(6):
4.吴正平.金花葵籽不饱和脂肪酸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和肝功能的影响[J].中成药,2011,33(7):1246-1248
3、 科研奖励
主持完成省科技厅社发科技支撑项目 “金花葵有效部位提取与药理作用研究”获2010年宜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